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智慧防汛,保城市不淹不涝
2020-07-10 09:52:00  来源:南通日报  
1
听新闻

狼山周边水系汛情平稳。记者 尤炼摄

今年入梅以来,“梅姑娘”频频发威。受长时间强降水影响,南通市内河水位一路走高。据市气象部门介绍,自6月9日入梅至今一个月来,全市各地累计梅雨量已超常年平均梅雨量,成为“梅坚强”。

南通的“梅姑娘”超长“待机”,雨量也超乎平常,通城能不能保持无内涝不被淹?市市政和园林局、市水利局、市应急管理局消防部门等未雨绸缪、科学调度、联动部署,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积水积涝,提升通城的排水防涝能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给市民安全出行保驾护航。

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机器人监测管网排涝

7月5日至6日,南通市出现强降水,中南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河道水位上涨明显。全市有8个监测点水位超过警戒水位10至25厘米,但市区数百条道路街面都未发生明显积水。“未雨绸缪,完善基础设施,科学调度,智慧防汛,确保大汛无忧。”市水利局和市市政和园林局相关部门都如是说,从7月5日17时起,主城区水利工程从活水调度切换至防汛调度模式,预降内河水位。目前,全市汛情总体平稳。

近年来,南通市投入大量物力人力,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开展科学防汛、智慧防涝。对众多管道运用机器人监测就是典型做法。昨天,在市区人民东路和世纪大道,市政工作人员动用了新一代数字高清型管道CCTV监测机器人,监测管道工作情况,为管道清淤。“雨水管网高质量智慧养护工作主要是采用先进的管道清疏车、吸污车、CCTV检测机器人等设备对管道设施进行管道清淤冲洗、功能和结构状况检查。”市市政设施管理处副主任邵雪军告诉记者。自2018年底启动雨水管道高质量智慧养护工作以来,目前已经完成雨水管道高质量智慧养护约700千米,剩余工程正推进实施,确保今年全面完成崇川区、港闸区主次干道的雨水管道高质量智慧养护。

“市区排水能力无论多么强大,没有水利河道的强大蓄水能力也无济于事。”市水利局局长吴晓春介绍,南通市健全水利河网、疏浚排水河道、清除阻水障碍物,确保城市排水能够全部迅速排入河道,及时排出。

7月2日,“长江2020年第1号洪水”在上游形成,5日下午,市防指根据省水利厅发布的长江江苏段洪水蓝色预警,立即启动预案,严阵以待,提前安排。由于城市具备运作良好的排水硬件,又有强大的河道蓄水能力,进入梅雨季以来,通城汛情总体平稳。

解决易涝难排死点

钢渣砖让路面不积水

“通城有隧道、有地势低洼低于平均水位20厘米以下的易涝难排地段……针对涝灾死点,我们一一排查,实施改造,建立预案,确保易涝地段不涝。”市市政和园林局局长汤葱葱说。

市区长江路高架地势较低,在过去的几年里逢汛必淹。市政和园林局花费两个月建造了高效的一体化强排泵站,完成该积水路段改造。昨天,记者开车经过此段,路面不见一点积水。以往,面对市区世伦路附近的非规划保留水系被填埋、地段经常积水的困境,市政设施管理处在提升治理的过程中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新建出水口,保障了顺畅排水。据了解,近年,市区10多处“老大难”易涝地段都从根本上进行了治理改造。

濠河景区周边道路提升改造后,人行道路面铺装的是一种新材料新工艺的地砖,不仅路面颜值刷新提升,雨天也不再容易积水。邵雪军介绍说,该砖主要原料为废弃钢渣,铺装于人行道,这种砖渗水迅速,下雨天雨水滴至砖面后迅速渗透至排水系统,行人走在上面,鞋子再也不湿漉漉的了。变废为宝的这种砖块成本比石材道板低约三成。目前市区濠北路、濠南路、濠东路等11条道路人行道均采用了这种新材料新工艺的铺砖,既符合“海绵城市”的理念,路面难于积水,也节约了资源和成本。

科学智慧防涝

24小时远程密切监控

“没有科学智慧防涝,没有全天候不间断监控,没有多部门联动预案处置,就难以达到城市不涝!”采访中,相关部门几乎异口同声。

早在雨季汛期来临之前,市政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市消防救援部门等未雨绸缪,整体联动,科学智慧防汛,围绕城市基本运营,开展道桥、供水、供气、绿化、工地等汛前检查,确保设施运行安全。同时,制定预案,还进行了一场快速、高效、有序的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效率,着力构建提升城市防涝智慧化监管水平,确保城市安全度汛。

夏季降水频繁,隧道是容易淹水积水的地方。市政园林部门充分运用“市政设施数字化管理信息平台”,加强与水利、应急、气象、消防等部门信息平台对接,进一步完善道隧监控探测设施,增强道路积水预判能力,提高处置时效性。

市政设施管理处对市区青年路、通甲路等多个隧道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所有下穿道均采用24小时远程监控系统,对可能发生的雨情进行提前调控和实时处置。通过这种远程监控系统,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对所有隧道及下穿道泵站液位进行提前调控,确保发生雨情后雨水能够顺利排出。

这些天,市民随处可见身着醒目橙色服的市政工作人员,他们动用了新一代数字高清型管道CCTV监测机器人查看雨水管道内的水位情况。“我们将在今后运用更多的科技成果、先进设施,来管理、营运我们的城市,城市不淹不涝,将是常态!”汤葱葱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吴银华 蒋娇娇 实习生 戴 毓

标签:
责编:邵佳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