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马佳勇,今年27岁,是南通建恒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员工。2月5日,马佳勇与蔡显兵、张佳祥等同事一起前往武汉,参与雷神山医院的水电安装等施工;13日23时20分,马佳勇与同事结束了8天的援建任务。
“这是我接到的最艰巨的任务,以小时计算时间。”5日17时,正在值班的马佳勇接到公司组队援建雷神山医院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报了名。来不及和家人过多解释,他匆忙收拾了几件衣服,就出了门。
“通行证一下来,我们5号晚上10点就出发了,6号早上7点到达雷神山医院,到了工地就直接开工。”马佳勇告诉记者,“没敢告诉家里人,直到我回来,要隔离观察,他们才知道我去了武汉。”
“我们主要负责的是水电安装、管道及桥架的安装施工。到了现场之后,只要是能用得上我们的,喊了我们就上。”马佳勇说,既要日夜兼程赶工期,又要一丝不苟保质量,工地上的每一支施工队伍都在不断刷新建设进度,“基本上能做的都做,即使工种不同,也可以在旁边帮个忙、搭把手。”
工地24小时施工,工人们都是轮流作业,马佳勇每天的睡眠时间都不足6个小时。“有时候累得眼皮子实在撑不住了就眯会,地上潮湿得很,就躺在材料包装盒上小憩一下。”马佳勇说,到了饭点儿大家也就是随便扒拉几口饭,一转身,又一头钻到工地上忙活去了。
为了将遍布工地的所需物资及时转运到施工区域,马佳勇每天都会走很多路,脚上磨出的泡很快又会被磨破、起茧,有时候脚肿得厉害,还得专门松松鞋带才能继续干活,“走路多了脚底出汗,鞋袜都湿漉漉的,脚都泡得发白,晚上洗脚脱袜子都脱不下来。”
“工程结束的时候内心很激动,这么大的医院在很短的时间施工完成,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就是中国力量。”马佳勇说,虽然自己只是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中最普通的一员,但他亲眼见证了“中国速度”,他的内心无比自豪,“再让我做一次选择,我还是会选择出发。”
“参与援建雷神山医院的这段经历,会给你今后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回到如皋进行隔离的第一天,这个“90后”帅小伙儿思考了良久。“多年以后,当我的孩子问起,那场疫情发生的时候,你在哪里?你在做什么?我可以告诉他我参与建设了雷神山医院。”
本报记者严春花 本报通讯员邱辰 吴志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