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了一辈子的老镇,要搬走真有点舍不得。”6日上午,记者来到任港老镇时,年过七旬的张栋林、孙美华夫妇正和两个女儿进行搬家的收尾工作。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家里的大件家具都已搬到租住的新宅,剩下的一些小“零碎”也让一家四口收拾了一上午。
为响应长江大保护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按照南通市对五水片区的规划,任港老镇征收项目于上月20日正式启动,共涉及573户民居,是崇川区规模最大的依法征收项目。老镇居民将安置在任港路以南、外环西路以西的永泰锅炉厂周边地块。为高质量推进任港老镇拆迁工作,任港街道党工委积极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探索“党建+征收”模式。从1月3日签约工作正式开始,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截至6日,已有319户居民签约。
任港老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宋代,这个位于南通城西江边上的小镇由于地处城市边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面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任港老镇以“任堤”和港口得名,这座在江堤下的小镇,从渔港、交通枢纽到不再具有港口功能,成为基础落后的居民区,曾在南通城市的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
漫步阡陌交通的巷道,能清晰地感觉到任港老镇的烟火气和居民间的亲切和谐。84岁的郭学明从呱呱坠地就生活在任港镇,现任任港镇文化研究社社长,对任港老镇的一屋一巷、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最初任港是一座渔业小镇,居民们多是渔民和农民,生活十分清贫。”郭学明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任港镇有了轮船码头,小镇迎来“鼎盛”时期,成为南通城连接外界的主要水路枢纽,镇上有了货运、航运公司,有了港务局等机构,小镇的旅馆业达到空前的繁荣。但是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由于南通港的兴起,任港老镇的一些管理机关、服务行业转移到南通港,任港老镇变成单一的居民住宅区。
“老路多、老房多、老人多。”78岁的张栋林老人在任港老镇生活了几十年,这位拥有44年党龄的老人是首位签约拆迁的居民。他告诉记者,老镇上的常住人口超过三成是老年居民,至今用的还是煤气罐,没有菜场、公交车站等,生活很不方便。“买个菜要骑车到外面的菜市场,最怕的是生病连个出租车都叫不到。”张栋林说。“老镇不改造就没有光明的未来。”这几天,郭学明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只能卧床休息,他委托老伴肖桂兰第一时间与项目部签约。
在老镇上的居民活动室,记者看到,几个标段的分户初评报告在墙上公布,每户的面积、补偿方式等一目了然。“将党总支建在项目上,把党支部建在拆迁标段上,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任港街道党工委书记高峰介绍,在此次依法征收工作中,这种以党员户带动居民拆迁户、支持政府拆迁的做法也取得了初步效果,短短三天内,签约居民户已过半。
这几天,老镇上到处是搬家的身影。“最留恋的是我的老邻居们。大家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关系都很好。”在肖桂兰家采访时,来串门、道别的邻居就来了好几批,她笑着说,“不过,过几年拿到新房,大家就又能住在一个小区里了。”“离开老镇既是为了支持南通城市建设,也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张栋林说,大家深爱这个老镇、这片土地,因此更希望她能迎来“华丽转身”,成为南通西部的新地标。
本报记者 袁晓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