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板车拉成全国劳模,三次受邀进京观礼,始终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
—— 马富:在平凡劳动中铸就伟大
■三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先后被评为市、省、部、全国等各级劳动模范。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到引领江海儿女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
马富(1927—1984),南通市人,全国劳动模范,原南通市总工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前靠推独轮车谋生,1949年至市运输公司当板车工人。1953年起,年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77年,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这是1964年参加国庆观礼的合影,中间是毛主席,这个柱子旁边的就是我父亲……”小心翼翼地展开泛黄的黑白照片,马夕庆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父亲马富。他说,父亲曾三次受邀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家里保留下来的唯一一张大合影,是“传家宝”。
马夕庆是全国劳模马富的长子。回忆起逝世多年的父亲, 那句“勤恳劳动、踏实做人”的教诲,至今仍回荡在他心头。“他对工作非常负责,从来没听到过他喊苦和累。”马夕庆说,经历过整日劳累却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父亲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常常教育我们要珍惜,要靠双手踏踏实实过日子”。
1949年,马富告别之前推小轮车打散工、朝不保夕的生活,成为当时的南通市汽车运输公司一名普通工人。所谓的“运输”就是用板车拉货,没想到,他靠拉板车拉出了名堂。
马夕庆拿出自己收集的关于父亲的新闻报道、事迹材料。透过这些泛黄的纸张,一个踏实能干、“公”字当头的劳模形象呈现在眼前。
在当年的工友眼中,马富虽个子不高、身材单薄,却最吃苦肯干;虽然只有初小文化,却肯钻研爱创新,经他改良过的板车效率大大提升;尽管各级劳模称号拿了个遍,走上领导岗位,却依然保持劳动者本色,活跃在劳动一线。
时至今日,马夕庆都还记得父亲的一些工作习惯:每次出工,他都会随身携带针线包,袋子有漏口,随时缝补;拉煤炭时,他的板车上总有一把扫帚,搬运结束后把车板上的煤炭收集起来给客户……在马富看来,自己运的是国家财产,一丝一毫都不能浪费。关于马富的事迹报告里记录着这么一件事:1951年的一个夜晚,他和工友们一起运送白糖到当时的永丰面粉厂仓库。黑夜里,马富发现地上有一道白线,凑近一看原来是白糖,他赶紧找来扫帚,在200多米长的路上细细扫过去,收起了两三斤白糖。
1958年,厂里给马富置办了一辆双轮板车,这是当时厂里唯一的一辆。新板车装得多跑得快,但马富没有忘了自己的工友,总是主动为工友多带货物,到目的地后再回过来替其他工人背车。当时,很多人都见过这样的场景:马富早早推着车赶到桥头等着,工友的车来一辆,他就帮着推一辆,等到大家过完了自己再推车上桥。
工作之余,他将全部心思用在了改良板车上,想办法让板车拉起来更快更省力。1960年,马富去徐州学习时看到一种新式板车,这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回来之后,他就和技工一起开始创新,几个月后,一批全新的“活络车轮”板车“出炉”。新板车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效率大大提高。
自1953年起,每年的先进生产者都有马富,先后被评为市、省、部、全国等劳动模范。1959年,马富加入中国共产党,这让他工作得更带劲了。他主动请命,去完不成生产任务的小队当组长。面对队员的质疑,他在小组会议上诚恳地说:“我是来当工人的,不是当组长的,有困难大家一起商量。”他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短短几个月就让后进队达到了平均水平。
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马富先后三次受邀前往北京,并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集体会见。他也从小组长成长为市总工会副主席,但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始终坚持劳模本色,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他在板车服务处当了8年党支部书记就拉了8年板车;担任市总工会副主席后,还是挤出时间回到生产第一线,保持全年平均劳动时间在三分之一以上。
劳模,代表着其所在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主流的价值取向,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跨越数十年,马富身上那种“公”字当头、为国奉献的精神仍深深地激励着人们奋斗前行。
记者 朱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