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5月1日南通讯讯(通讯员 刘万春 吴兰 丁志云 记者 李志华)4月30日,记者走访“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泛书房文化传播基地”、“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以及“理论宣讲平台”,进一步了解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海安在文明实践建设工作中的探索创新与推进情况。
据了解,去年8月,海安被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50个全国试点县(市、区)之一,为将试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海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思想入脑、志愿入户、文明入心”为目标导向,创新探索出“自上而下传思想、自下而上圆心愿、自然而然育文明”的“三入三自”工作思路,依托1个中心、5大平台、6类基地、10家实践所、231家实践站,375支志愿队伍、14万名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志愿服务,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走深走实。
思想入脑——自上而下传思想
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方面,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有着非常清晰的工作脉络。实践中心作为“神经中枢”统一组织发送“工作指令”,五大平台接收到信息后联袂行动形成有效工作样本,再由实践所、站复制传达到村到户,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18年12月24日,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走进高新区谭港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为在座的20余名理论宣讲志愿者讲述如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启了海安党员冬训第一课。
其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深入群众进行宣讲在海安并不稀奇。3月20日,海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海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总队队长于立忠以一名普通志愿者的身份,来到开发区韩洋村金豆农场,为300多名群众解读“中央一号文件”。在于立忠的示范引领下,各区镇书记、镇长齐上阵,村实践站站长和“两委”班子全员参与,市镇村组四级联动掀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热潮,给老百姓送去一场家门口的精神“盛宴”。
传思想,海安在理论宣讲方面下足了功夫。大力实施“百姓名嘴”30×50孵化工程,由市骨干名嘴班30名成员,每人每月对结对的50名村(居)理论宣讲志愿者进行“二次培训”,培育了一支理论水平高、宣讲经验足的“草根”队伍。“板凳讲习所”“我们爱讲团”“理论轻骑兵”“百灵鸟”“文艺快递”“小蚂蚁”“理论文艺宣传队”“三人行”小分队等十多支宣讲队伍,常态化走村入户开展面对面、互动式的宣讲活动。“面对不同的受众,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传播党的理论,用群众听得懂的话儿,说群众愿意听的理儿,办群众能接受的事儿。”海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刘万春表示。
志愿入户——自下而上圆心愿
海安打破单向性提供志愿服务的模式,创新性地实施“五单式”闭环服务模式,即百姓下单、中心分单、志愿接单、圆梦销单、群众评单,通过双向互动,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让志愿服务更精准。同时,百姓可利用“海安文明实践云平台”发布个人“微心愿”,志愿者就近导航圆梦,以此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志愿服务最优化的目标。
“听见了,听见了。”家住白甸镇官垛村8组的王宝桂拉着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今年67岁的王宝桂是一名退伍军人,在村文明实践站征集“微心愿”时,他说自己已经有两年听不见声音了,给生活造成很大不便。白甸镇水乡家园文明实践志愿队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采买了一个助听器送到王宝桂家中,让老人回归“有声世界”。
这只是海安“自下而上圆心愿”的一个小小缩影。在海安的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随时都能看到文明实践志愿者们热情奔走,争相服务的忙碌身影。值得一提的是,在征集“微心愿”的过程中,海安还积极发动部门力量,组织实施“村居吹哨、部门报到”项目,由各所、站以及80多个部门“沉下去”,走村入户征集百姓需求愿望。
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海安的志愿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形成开发区“邻里小匠”“新时代文明实践邻里会”、高新区“爱心骑士”“爱心义剪”、滨海新区“小爱心汇聚大暖流”、曲塘镇“相约星期五”、大公镇“情系阡陌”、雅周镇“乡村振兴 爱心扶贫”、白甸镇“不再发愁”等一批优质品牌项目,志愿服务质量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截至目前,海安已探索形成200多个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近3000场次,为群众圆梦1000多个,切实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海安还根据大多数老百姓的意愿来安排实事工程,在活动中进行公示,接受老百姓的监督并着手推进。海安开发区爱凌村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邻里会”,及时向村民公布农四路建设等民生实事工作推进情况,村民可以提问题、谈建议,真正实现了当家做主。“村里铺上了柏油路,还建起了‘口袋公园’,村容村貌更整洁了,生活更有奔头了。”村民张加山直言尝到了发展甜头,说话都有底气了。
文明入心——自然而然育文明
如何让群众在文明实践中得到实实在在好处、获得精神滋养、增强精神力量?“海安坚持以文艺感人、以文化化人、以道德育人、以法治引人,开动脑筋、创新思路,切实增强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海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荣贵表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悠扬的歌声从滨海新区幸福老庄文化广场传来。村民演、村民看,台上台下激情互动,一派热闹的场面。“以前没有场地和这么丰富的文化生活,老百姓除了串门聊天,就是凑一堆儿打牌。”村民张小飞说。如今,幸福老庄文化广场定期举办活动,让村民登台亮相。村民们都说,“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纷呈的演出,日子更加富足更有奔头了。
近日,海安燃起了一股歌颂祖国快闪热潮。由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10个区镇近万人在街头、村头、田头群众自发参与拍摄,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爱国的热情。目前,快闪视频已剪辑完成,共5分20秒,寓意“我爱您,中国”。
文明实践活动为群众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文艺气息。海安文化服务平台精心打造“花开新时代、文化暖万家”品牌项目,常态化组织开展“万里千家”惠民文艺演出、“乐一天”农民艺术节、非遗进校园、欢乐暖万家、大家“悦”读等10多个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全年送文化下乡,到老百生家门口2000多场。
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海安的教育氛围非常浓郁。雅周镇农家书屋文明实践点是海安教育育人的一个缩影。3000多名村民在读书中找到了致富路,成功脱贫。目前,海安拥有农家书屋231家,其中省五星级示范书屋4家、市四星级示范书屋82家,越来越多的村民走进农家书屋,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除此之外,“泛书房”文明实践基地每天都会吸引上百市民来此淘书。像农家书屋、邻里互助社、集邮小站这样的基层文明实践点遍布海安城乡,来自群众也根植于人民,形成了以文化人、以教育人的“文明矩阵”,打造了“凝聚群众、引导群众”的实践闭环,真正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
“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一项光荣使命,责任重大,目前已进入关键时点。遵循‘123456’建设模式,海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经组建一批志愿队伍、统筹网上网下两个阵地、实现三级全面覆盖、形成四化推进机制、打造五大服务平台、升级六类实践基地,文明实践试点工作推进扎实有力。”海安市委书记顾国标说,“今后,海安将立足‘实’字,从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角度出发,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调动广大群众劲往一处使,形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