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屹立在江海大地的百年名院,新时期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在以医疗服务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为两翼的发展战略下,在改善医疗服务的大路上砥砺奋进,在国家卫健委表彰的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工作示范医院中,通大附院占得一席,实至名归。
通大附院老门诊楼对面,占地4万多平方米、功能设施完善的现代化、信息化新门诊大楼已揭开面纱,这座将于今年7月投入试运行的门诊大楼集聚了通城百姓的期待——到通大附院就诊不再排长队、人挤人。
“老百姓是用脚投票的,百姓的期待就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患者来看病,下次还愿意再来,就说明医院好。”在通大附院党委书记高建林看来,老百姓的口碑是检验医院改善医疗服务是否成功的标准。
医院的医疗服务有很多手段和表现方法,各层级各方面需同步推进,但必须有总纲。除了现有的硬件设施与就医环境改善之外,通大附院把改善医疗服务的核心首先放在了提高临床技术上。通过多年努力,通大附院先后被授予“高级卒中中心”“中国胸痛中心”,并成为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建设单位、中国房颤中心、心衰中心、江苏省孕产妇危急重症救治指导中心、江苏省创伤救治中心等,医院危急重症救治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综合临床技术的增强,通大附院成立19个多学科综合诊疗(MDT)小组,常规开展MDT工作,并成立抗菌药物管理(AMS)工作小组,组建感染性疾病多学科诊疗小组,促进全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启用了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信息系统控制流程。目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为12.8%,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都有了明显下降。
现代医院发展中,有一个关键词越来越热,那就是信息化建设。这项工作投入巨大,并且改变医院管理模式、就诊流程、方方面面的工作,给医院带来的不仅是革新,甚至是一次革命。
从共享轮椅到自助挂号、从网络预约到手机缴费,借助信息化的引领,通大附院大力改善医疗服务。医院借力“互联网+”,提高投放到预约挂号平台号源,改进预约周期,并进一步开展诊间预约及出院预约。医院投放到预约挂号平台的专家号源由原来的50%提升至80%,普通号源由原来的80%提升至100%,同时门诊预约周期从月内7天预约延长到跨月30天预约。医院还开展诊间结算服务,提供移动设备支付、多种形式检查检验结果、药品使用信息等查询。
利用信息化,医院还协助临床科室与相关部门进行衔接,在电子病历中添加“日间手术”标记功能,凡进入日间手术管理的病例,术前相关检查尤其是输血系列可走日间手术专项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日间手术术前检查等待时间,进一步优化日间手术实施流程。
此外,医院将服务延伸到基层医院。2018年,通大附院牵头成立医教研协作联盟,以社会公益为导向,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医疗技术为核心,以临床科研和教学为抓手,依据各成员单位的发展特点、个性化需求,从医院管理、人才培养、专科扶持、远程医疗、双向转诊和科研协作等方面与各成员单位开展一系列务实合作。
近年来,通大附院先后获得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奖、平安医院等荣誉。但高建林认为,改善医疗服务的触角不仅仅在医院里,还要延伸到全社会。“作为一家区域性的三甲医院,不仅要对患者负责,更要有守护老百姓健康的社会担当。”
为此,通大附院一方面内部建立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实行高风险诊疗告知的医务部备案制度,要求主管医师、患方一起到医务部,由医务部工作人员了解患方对其诊疗风险知情的情况、确保患方对接受诊疗决定的真实志愿,同时审查临床医疗准备是否充分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建立起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注重从系统防范纠纷,并且实行医疗投诉的零宽容度管理理念,确保医疗安全。
南通是长寿之乡。“长寿之乡说明南通地区环境好,老年人生活方式健康,但也必须看到,当地人口老龄化程度高,老年病必须引起重视。”高建林说,作为医院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将目光瞄准全人群,把改善医疗服务的目光放长远。
目前,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已经将健康体检中心扩建成为健康与疾病管理中心,给前来体检的居民建立健全的健康档案,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给予定期健康指导,直到终老。“这不仅是医院需要做的事情,更是政府和社会的需求。”
记者 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