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新明
7月20日,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成果通过省文物局专家组验收。掘港国清寺遗址考古勘探和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教授说,考古发掘出唐代到清代时期各类遗迹40多处,文物1000多件。
当天下午,南京大学、如东县政府联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验收组专家确认,掘港国清寺遗址作为我国长江下游到沿海罕见的唐宋寺庙遗存,是海上丝绸之路宝贵的遗产点,已经列入南通唯一的“海丝”申遗点。
江海儿女关注多年的建于唐朝的国清寺到底留下多少文物、国清寺遗址能否得到保护,谜底终于揭开了。
专家发现让它重见天日
掘港国清寺遗址位于如东县江海东路北侧,始建于唐元和年间(806-820),由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天台宗第十祖、著名法师行满所建,是全国两座知名的国清寺之一。1960年7月,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国清寺屡遭兵难受毁,明万历九年重修,清及民国又多次重修,“文革”期间,被拆除。1991年,易地重建。
走进15000平方米的遗址区域,国清寺唐代的柱基、留下来的3口古井至今历历在目,大殿的10多块唐砖仍在原地,由砖头砌成前后大殿之间的台阶清晰可见,东厨的灶膛、草木灰呈现在眼前。这些遗迹是考古的重大发现。
2015年6月,贺云翱教授率领江苏“海上丝绸之路”课题组来到如东调研。1979年以来,贺云翱多次参加过国内重大考古工作,是知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第一次走到国清寺遗址现场,发现了遗址地表保存一口古井及残存部分唐宋时期瓷片。当时,遗址所在地已经拆迁,被开发商拿去开发房地产。“国清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非常重要,应该抓紧进行抢救性保护,为下一步可能进行的考古做好准备。”贺教授语重心长地向如东提出建议。
去年7月,南京大学受南通市及如东县文化文物部门委托对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初步认定国清寺遗址的分布范围和基本布局。同年年底,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南京大学对国清寺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拨开层层建筑垃圾和泥土,遗址地表下非常丰富的建筑遗存显山露水,令考古工作者兴奋的是,从唐代到清代时期各类遗迹共有40多处,其中,出土唐代大殿垫土遗迹、墙体、石柱础等文化遗迹17处,瓷器、建筑构件、紫砂陶器、石雕、铜钱等文物近千件,莲花纹瓦当、莲花纹柱础、兽面纹瓦当、墙砖等为唐宋遗物,有的还清晰地看到“国清”“东营”的字样,时代从晚唐到清代,和国清寺的始建及延续重修年代基本吻合。
贺云翱告诉记者,从出土的陶瓷器标本观察,它们来自浙江、江西、安徽、河北、江苏等地不同窑口,主要有越窑、龙泉窑、湖田窑、吉州窑、景德镇窑、寿州窑、定窑、磁州窑、宜兴窑等产品。陶瓷器标本中可以修复的器型有碗、盏、盘、罐、香炉等;建筑构件有陶制瓦当、筒瓦、板瓦、滴水、脊兽、正吻、石柱础、砖等;石雕有石佛像及建筑构件,还出土少量陶塑佛像残件。
“宋代遗存是国清寺遗址保存最好阶段,距今约1000余年。”贺云翱说。国清寺考古得到如东市民的大力支持,在考古过程中,世世代代居住掘港的胡姓市民把爷爷开照相馆时拍的民国时期的国清寺外景照片捐献出来。
世人瞩目源自遣唐使留下的佳话
“掘港国清寺遗址之所以重要,因为她在唐朝就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门。”贺云翱说。
唐开成三年(838),日本高僧圆仁随第十三次遣唐使团到中国求法,在掘港登陆的第一站就是国清寺,在此驻留半个多月,受到友好接待,用古汉语写下了著名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是中日之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记述,成为世界东方游记三大名著之一,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文中涉及他在中国到过的重要地点10处以上,但目前真正有唐代考古遗迹的只有掘港国清寺。史料记载,第十三次遣唐使团是日本最后派遣的使团,不仅规模最大,也是影响最大、引起后人关注度最高的一次。
2015年4月10日,前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和夫人、历史学家阿南史代一行,来到国清寺栽下一株樱花。从2001年起,阿南史代发起“圆仁法师绿色之路”活动,在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圆仁法师去过的每一个地方植树。圆仁法师想不到在他来到中国的1100多年之后,日本许许多多的学者、媒体人正是阅读了他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陆陆续续来到如东,踏上他当年的足迹,开始了寻访之旅。
近几年来,日本宗教界寻访圆仁法师足迹的活动不断升温,日本宝珠山立石寺清原净田长老来访后,与国清寺商定正式缔结友好寺院,共同开展圆仁大师纪念研讨活动、开展天台宗佛法交流研究活动、定期开展宗教互访参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共同为中日佛教文化和民间交往取得新成就续写新篇章。
“这次唐代国清寺遗址的发现,佐证它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的重要见证地和遗产点,与张家港黄泗浦鉴真东渡点、上海青龙镇圆载归国点、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等遗产点,共同构成了江苏乃至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遗产群,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增添重要证据,也是联系日本、东海、掘港(古串场河)、运盐河、大运河及扬州乃至长安等文化交流线路的重要节点,其发现与发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贺云翱说。
筹建遗址博物馆群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国清寺遗址的保护工作,通过地块置换的方式,在15000平方米遗址设立保护区,已经委托南京大学制定遗址保护规划,正在筹建国清寺遗址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遣唐使博物馆和圆仁和尚纪念馆,供中外游客和当地市民参观、游览、休憩,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如东县文广新局局长张杰说。
“经过考古发掘,确认掘港国清寺遗址是日本遣唐使达到中国后登陆和停留修整并保存到今天的近海唯一一处明确可指的历史遗产。”贺云翱说。
沉睡在地下多年的国清寺遗址发掘和保护,得到省文物局、市文化局、如东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南通唯一的“海丝”申遗点,今年4月加入了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
今年5月,如东在掘港国清寺遗址核心区,搭起了遮挡风雨的大棚,日夜专人看护。扩大国清寺周边的保护范围,与国清寺遗址保护区一路之隔的南面三号街区,完成拆迁,如东规划将此地块打造成为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与未来建成的国清寺遗址保护馆群遥相呼应,承担传承历史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任。
国清寺遗址的保护世人瞩目,如东加大投入,昔日庙宇遗址上将崛起一个集遗址保护、传统文化展示、旅游于一体的国际性考古遗址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