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33年前获救 安徽船民杨菊林再返如皋长江村谢恩
2018-06-25 16:2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5日讯 “如果没有好心的长江村人,就没有今天的我。”22日,再次踏上“第二故乡”如皋市九华镇长江村的土地,杨菊林格外激动,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那天是农历二月十八。”33年前的那一天,杨菊林将终生铭记。1985年4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天井乡一支满载大米的船队行至长江如皋市营防乡段(现九华镇)时,突遇江水涨潮,4条水泥船被巨浪卷入江中,12名船民全部落水。闻讯后,当地村民奋不顾身展开营救。

  当时23岁、怀孕40天的杨菊林在漩涡中晕头转向,村民们奋不顾身地用竹篙拦头截住,把她拖上了岸。“我的眼睛瞪得很大,鼻子、耳朵里全是沙子,脸是发紫的。”杨菊林事后得知,当时有人以为她已经死了,多亏一位有经验的老人立即给她做人工呼吸,把呛进去的泥沙按出来。在江堤旁王桂英的家中,3名素不相识的农家妇女脱去衣服,用温暖的身躯焐热了杨菊林冰冷彻骨的身子。“这是怎样的一种大恩大德啊!”

  灾难使杨菊林21岁的弟弟不幸身亡,其余船民全部获救。此后,长江村的村民们捐钱捐物,热心安置落难船民。修船工蒋金泉师傅忍着坐骨神经痛,和蔡师傅一起不计报酬为杨菊林修船;如皋民政局送来救助款,南通石油公司为他们提供柴油;王桂英的婆婆从100户人家讨来棉花和碎布料,为杨菊林腹中的孩子缝制百家衣,时任营防乡党委书记的王锦国给孩子起名为“营生”……

  33年来,杨菊林行过船、摆过摊、开过店,不管走到哪里,如皋长江村始终是她心头最深的牵挂。“我经常和儿子说,没有长江村人,就没有我,没有我们整个家庭。村民们的恩情我们永远还不起,得经常回家看看。”她也经常和三岁半的孙子说,“长江的对岸还有我们的亲人”。昨天,杨菊林把两面绣有“再生之地,第二故乡”“当年精神文明典型,如今生态文明先锋”的锦旗献给了九华镇镇政府。

  “这是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听来依然感人,蕴含着崇德向上、明德惟馨的精神力量。”应邀参加相关活动的老领导朱剑说。1985年,时任市委书记的朱剑在如皋营防乡调研时,听说了长江村村民救人的故事,提议把营防乡长江村作为先进典型,与其他11个先进典型一起统称为“南通市精神文明建设的12面红旗”,并在当年予以表彰,号召全市人民向“12面红旗”学习。

  朱剑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当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典型,到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先锋,九华镇长江村的故事是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一个缩影。“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一股向善的力量,引导社会风气积极向上。”

  记者 卢兆欣

标签:
责编:胡悦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