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沪通协奏 共唱一曲新时期“上海滩”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10-13 15:16:00

  “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上世纪80年代一曲传唱四海的《上海滩》,唱尽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和风流。时至今日,“上海滩”仍具时代弄潮之意,引创新转型发展之先。

  一江之隔的南通,因地缘相近,曾提“北上海”,意即上海之北;后又提“上海北”,意与上海“一家人”。去年以来,几次到南通“追江赶海”后,省委书记李强又赋南通新定位——建设上海“北大门”。

  “这是省委、省政府从更大格局赋予南通的一项新的重要使命。从‘北上海’到‘上海北’,再到上海‘北大门’,定位更高了,内涵更丰富了,责任也更大了。”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说,建设“北大门”,南通将发挥承接上海辐射和向北传导带动的双重作用,努力把江苏发展的“潜力股”拉升成“绩优股”,支撑带动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发展,在助推江苏“1+3”功能区重构大局中创新作为,担当大任。

  “天时”毕至——

  上海有需求 江苏有战略

  在2016年正式发布的上海2040规划中,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等被纳入协同发展“1+6”大都市圈,形成90分钟交通出行圈,突出同城效应。

  规划一出,在长三角掀起热浪,周边城市迅速响应接轨。今年3月,浙江省政府同意嘉兴设立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随后又出台配套方案,明确接轨的八大重点事项和十五个创新改革项目。南通方面更是大动作不断:2月,下辖各市、县建立起对接服务上海工作协调委员会;4月,在上海举办2000人规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全面对接服务大会;9月,南通市领导带队在上海组织投资促进周活动,对接项目投资额达1772亿元……

  “上海提出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两大战略,却面临空间资源有限瓶颈,需要长三角等地区的共同参与。”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王振研究员解析说,上海这个“巨人”正需要越来越强大的外部支撑。一方面,长三角核心区经多年发展,区域间发展落差越来越小,已进入“深度同城化”时代。另一方面,上海需要更多的土地、港口等要素资源。例如,张江药谷的有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正往外转移,航天航空、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都需要与周边地区合作,进行新的产业布局。

  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上,江苏也在谋变。省委、省政府提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把考量区域发展的坐标由“地理”换成“功能”,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身兼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两大重点功能区的重任。

  上海有需求,江苏有战略,南通恰处“交汇点”。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教授所说,打造扬子江城市群关键在于跨江融合。对江苏而言,新一轮发展布局首先要考虑以上海为龙头的三条线,即北向沿海线、横向江北沿江线和江南的沪宁线,“不可能抛开上海来谈扬子江城市群建设”。

  “建设上海‘北大门’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南通的机会来了!”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表示,如果说过去的都市圈只是以核心城市为圆心的地理范畴划定,那么如今的都市圈则迎来了各种要素高度流动与共享的时代。上海对南通很重要,南通对上海同样重要。这是一个一线城市资源加速外溢的时代,对周边城市来说就是最好的时代。

  “地利”凸显——

  战略在交集 功能在叠加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到南通考察调研的频次明显加密,主题聚焦“接轨上海”——

  3月20日至21日,省委书记李强在南通调研时专程登上崇明岛,深入启东市启隆镇和海门市海永镇,强调要从整体范围研究谋划交通、产业等发展规划,更好地对接上海国际生态岛建设目标。

  7月6日,省长吴政隆率领多个委办厅局的“一把手”赴南通调研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要求写好“承接上海产业转移、集聚科技创新要素”这篇大文章,做好接轨上海的门户和排头兵。

  9月25日,李强再次来南通调研,明确要求南通抢抓国家战略多重叠加机遇,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当好多重角色,加快建设上海“北大门”,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通的地位从未如此‘显赫’。”南通市发改委规划处长刘东明兴奋地说,江苏重构“1+3”经济地理版图,多项战略在这里交集,诸多功能在这里叠加,南通真正进入了重大决策的第一视野。

  难能可贵的是,南通人清醒认识到,区位优势不等于竞争“胜势”。打造“北大门”,必须迈出铿锵脚步,率先起跑。

  去年末,南通机场与上海机场集团、浦东国际机场货站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沪通空港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揭牌运营;4月1日,来自上海、南京等地智库专家汇聚“南通接轨上海社科界座谈会”;4月底,南通又在上海世博中心举办规模超前的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目前,南通每个县(市)都与上海牵手,合作共建园区达7家。两地融合互动实现了“34567”, 即:南通30%的高层次人才、40%的创投风投机构从上海引进;南通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合作,60%货物通过上海口岸,南通7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南通与上海的关系必将越来越密切。”在江苏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程骅教授看来,南通在扬子江城市群,在“1+3”的功能布局、“1+6”的上海大都市区和以上海为依托的长江中下游与太平洋沿线组成的“巨型发展区”中,将发挥巨大的支撑作用。

  “人和”所向——

  融合的机遇 共享的红利

  最近,南通做的两件事引起上海政商界高度关注。一是主动关停沿江的几个化工园区,发展沿江旅游带、沿江生态城镇带和沿江高科技产业带,配合上海把崇明岛建设成为世界级的生态岛;二是启动中央创新区建设,打造科创、文创、医学、会展“四大中心”,全面承接上海溢出的资本、产业、人才等高端要素转移。

  区域经济专家对此解读,相对昆山和苏南等地较早接轨上海,南通有着“后发优势”。而后发,往往意味着更高起点的谋划和推进,意味着更高层次的产业融合而非简单的梯度转移。

  “在‘1+3’重点功能区战略中,如果南通不能在与上海的融入中有更大进展、更高提升,那么带动沿海经济带就是一句空话。”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蒋伏心教授指出,“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就是要淡化行政区划,按照经济规律、市场原则来发展。南通与上海之间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关系一定不能只朝着分工的角度考虑。简单承接上海淘汰产业,短期增长一点GDP,不可能长久。必须着眼融合共享来做产业规划,必须有一定的产业高度,才能真正融入上海,从而在更高平台上与上海对话。

  基于这一判断,南通目前正抓紧落实省政府批复的《关于南通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并将之与落实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围绕交通体系功能化、产业发展协同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同城化,加快推进产业、城市、交通转型,构建“三港三城三基地”全市域发展新格局。

  融合发展!共享红利!沪通两地企业已然尝到“甜头”——上海“双钱轮胎”落户如皋开发区后,产能增加了五成,今年还将继续扩大产能打造“世界级工厂”。上柴动力产能扩张遇到资源瓶颈,转向海安投资15亿元生产发动机零部件,最近又将上海两条生产线搬到南通;武汉凌云科技集团让位奉贤区碧海金滩建设项目,在通州湾设立生产基地,借助江海联运通道和深水海港,推动凌云幕墙品牌走向世界……

  “建设上海‘北大门’,南通必须抓住上海打造大都市圈、建设卓越全球城市机遇,借力发展,借光生辉,借势提升。”陆志鹏说,南通将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使“北大门”外在形象上与上海匹配,内在品质上向上海看齐,真正实现“江海明珠”与“东方明珠”交相辉映。

  驻足南通,眺望上海,沪通正精彩演绎“互通”,正如江海激荡交汇,共谱一曲新时期“上海滩”。

  记者 王世停 陈 明 徐 超 贲 腾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