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八次大型航拍 见证南通30年巨变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9-29 09:16:00

  北濠五亭

  无人机航拍成为南通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2012年,“飞越新南通”大型航拍活动所用直升机。

  濠河水韵

  新城霞光

  灵秀濠滨

  见证南通30年巨变

  中国江苏网9月29日讯 如今,随着无人机进入寻常百姓家,购买一台适合自己的无人机,你便可以成为一名航拍达人。

  不过,30年前,航拍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摄影师、摄像师需要借助飞机才能获得“上帝视角”俯拍大地。尽管如此,由于航拍画面的效果不是普通摄影摄像可以获取的,因此,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南通便开始通过航拍来展示自己、宣传自己。

  张建平退休前是南通广播电视台的一名主任记者,幸运的是,他参加了南通历史上所有重要的航拍活动,他的镜头记录了南通30多年来发展的轨迹。

  1982年,张建平进入南通广播事业部的电视制作部门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摄像生涯。当时,张建平的团队不到10人,设备也只是“1800单管摄像机”,负责一周一档的电视新闻。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1984年,南通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为了向世界展示一个开放的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组织一次航拍活动。张建平回忆说,由于南通的航拍设备有限,江苏电视台的记者受邀前来“支援”,他们还带上了更为专业的“FP-22”摄像机。

  航拍当天,拍摄团队乘坐“运5”运输机从如皋一机场起飞,飞至南通港后,沿着人民路一路向东,一直拍到小石桥。首次参与航拍,张建平心情十分激动,他说:“南通当时还没有高楼大厦,甚至连青年路还只是雏形,尽管如此,能够从高空看到南通,仍是一次宝贵的体验。”

  首航后,南通每隔几年都会组织一次航拍。张建平统计,30多年来,南通一共组织过10多次航拍,其中有影响力的共有8次,最近的一次在2012年。幸运的是,这8次航拍张建平摄像团队都参加了。回顾8次航拍所拍的镜头,张建平感慨万分,他说:“南通由矮变高了,由‘瘦’变‘丰满’了,由黑灰色变得五彩缤纷了!”

  更换一个视角,

  新闻报道更加精彩

  “换个角度看世界”“360度无视觉死角”,这是无人机航拍爱好者引以为豪的口头语,同时也给长期处在新闻报道一线的记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报道视角和思维。近年来,江海晚报、南通日报摄影记者对航拍情有独钟,拍摄了许多精彩的新闻图片。

  作为江海晚报的年轻记者,徐培钦曾参加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南通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航拍活动。“当时,在搭乘直升机飞越沿海开发区域时,我看到了最为壮观的景象。”徐培钦说。在那次航拍过程中,徐培钦拍到了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看到了东部沿海骨干性战略性节点被进一步打通,实现了与上海的无缝对接。另外,沿海高等级公路、沪通铁路大桥等交通设施快速推进;洋口港LNG项目顺利投产,我国重要的液化天然气中转基地初步形成;国际资源港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迈出关键性步伐;船舶制造业被列为国家船舶高新技术重要产业基地,沿海以海工为引领的重装备产业加快崛起;通州湾开发开始起步,成立了南通滨海园区……这些惊人的变化,都通过他的相机镜头一一定格。

  除了年轻记者外,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也加入了航拍队伍。南通日报要闻部主任记者许丛军已经拥有了3台无人机,他说:“如今,无人机已经成为实现新时期新闻拍摄要求的标配了。”

  在拥有无人机前,许丛军也曾拍摄过许多出色的俯拍照片。许丛军告诉我们,爬楼是俯拍的常用手段,有一次为了拍摄一组保障房的照片,他徒步爬上了十几层的高楼,还翻过了顶楼平台的围墙,回想起来十分惊险。“如今有了无人机,选取拍摄角度变得随心所欲了,可以拍摄到更多满意的照片。”许丛军说。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许丛军参加了“1+13”省市党报全媒体环省行苏中组的采访。作为摄影记者,他带着无人机从俯瞰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大美江苏。不过,享受着无人机“福利”的同时,许丛军也提醒“飞友”,航拍时一定要遵守相关规定,不要在人群上空飞行,以免发生意外。

  应用更加广泛,

  航拍融入市民生活

  如今,看上去“高大上”的航拍已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属,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拥有一台航拍机并非难事。

  2012年,一位香港朋友送给如东人王东海一台无人机。并没有航拍基础的王东海,很快被这个神奇的“玩具”迷倒了。他觉得,科技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人机便是这样一种技术。随后,王东海开始钻研无人机飞行技术。他发现,无人机除了可以飞行拍摄外,还可以与各行各业相融合,让一些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王东海迅速组建了自己的飞行团队。

  2013年,央视来如东拍摄紫菜专题,王东海所在团队为电视片的拍摄提供了帮助。在拍摄过程中,王东海发现,由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紫菜养殖户往往不能投保,这让养殖户只能看天吃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东海提出为保险公司定期航拍紫菜养殖情况。有了视频素材,保险公司便有了为紫菜制订保险方案的依据,紫菜养殖户便能顺利投保了。

  这次成功的尝试让王东海信心倍增,如今,他已经将无人机与海洋生物研究、城市安防、环境监测、农业植保等行业联系起来。

  航拍应用越来越广,但王东海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2015年,王东海团队在山东泰安举办了中国首届航拍大赛,吸引了全国70多个团队报名。此次比赛十分成功,参赛选手拍摄了许多精彩画面和视频,成为当地珍贵的历史资料。此次航拍大赛后,王东海在国内众多航拍组织和航拍达人的建议下,成立了中国无人机协会。

  协会成立后,王东海将视野转向校园,他将无人机培训带到中小学校的课堂上。王东海说:“组装、使用无人机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掌握很多科学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是一门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课程。” 本报记者龚丹 本报实习生袁晓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许丛军、徐培钦拍摄

  借一双天空之眼发现最美通城

  有一种视角叫做“上帝的视角”。航拍给了我们一双飞翔的眼睛,在空中俯瞰南通之美。在南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记录着南通的点滴变化,留下了珍贵的画面。昨天,记者走近这群“飞手”,从他们的镜头中看到巨变的南通。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