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重构江苏功能区 苏沪学者为南通创新作为建言献策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9-22 09:40:00

  中国江苏网讯 9月15日,随着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现场推进会的召开,江苏“1+3”功能区板块全部“正式定名”。省委书记李强强调,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要推动“1+3”重点功能区战略尽快落地、落到实处,以新的发展布局带动全省发展优势的重塑。

  重构江苏功能区,南通如何创新作为?9月20日,应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和我市之邀,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等6位苏沪两地学者聚首南通,与市领导陆志鹏等座谈交流,围绕南通落实“1+3”功能区战略建言献策。

  新棋局重塑江苏发展新优势

  “随着‘1+3’功能区战略的提出、推进,江苏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浪潮。”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洪银兴说。

  统筹区域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相契合,多年来,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一直是江苏的重要取向。新世纪以来,“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等概念更是深入人心。

  进入新的时期,如何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区域发展、重构区域格局?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点题”之后,在省委主要领导直接推动下,“1+3”功能区战略布局、落子不断加快。

  从苏南、苏中、苏北到“1+3”新布局,省委《群众》杂志副总编辑李程骅认为,最大的变化,就是打破了过去按照行政区划制定发展规划、推进落实的思路,按照功能区去创新驱动江苏的区域发展。

  这是科学审视新的时空背景下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高铁+互联网”时代,时空距离已不太重要,功能分区适当其时:涵盖沿江八市的“扬子江城市群”重在集群发展、融合发展,包括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沿海经济带”主攻现代海洋经济,徐州通过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拓展江苏发展纵深;江淮生态经济区重在打造生态竞争力。

  这是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背景下描绘的新蓝图。洪银兴说,过去区域发展讲产城融合,现在则强调产业、城市、生态一体化发展。无论是“1+3”,还是其中的每个功能区,都要有功能、有生态,这样整个区域的发展才能体现绿色发展的理念。同时,功能区发展中,一定要强调共享发展的理念,即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发展资源。“比如崇明搞生态岛,南通主动策应,提出启东建设生命健康科技城,这就非常好,主动与上海共享资源。”

  江海南通责任重大潜力无限

  沿江岸线166公里、沿海岸线206公里,既是扬子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在沿海经济带中经济总量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在江苏“1+3”功能区中,南通是唯一同时在两个功能区被赋予重任的城市,责任重大、潜力无限。

  “从江苏区域情况看,实际上沿江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一体化区域。”洪银兴说,江苏沿江地区的发展,过去只有一条线,即以上海为起点、经苏州沿沪宁线通向南京,现在则变了“三条线”——第二条就是以上海为龙头、经过南通沿长江北岸到南京;第三条是以上海为起点,经南通向北沿海岸线到连云港。“新增的这两条线,在江苏境内都是以南通领头,这是非常重要的区位优势,因此南通可能是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

  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蒋伏心同样认为,南通在“1+3”中有其特殊地位。“从江苏沿海经济带看,南通是理所当然的龙头;从长三角以及长江经济带看,上海是龙头,隔江相望的南通和苏州则是‘龙睛’,只是目前这两个龙睛还不太对称。因此,南通在‘1+3’中责任非常大、也非常重。”

  李程骅则从对江苏城市发展阶段的梳理中发现,南通在扬子江城市群、“1+3”功能区乃至更大范围的上海“1+6”大都市圈、长江经济带中,现实和潜在的作用都很巨大:上世纪80年代起,13个设市区陆续成立,这是江苏城市发展的1.0版本;本世纪初进入第二阶段,划分三大都市圈时,惟独未提南通;现在到了‘1+3’阶段,南通的功能和地位得到了全方位的发现、认同和实施。“事实上,从去年底让南通参加苏南片座谈会,到扬子江城市群提出,再到明确上海‘北大门’,对南通的重视可以说是越来越明显。”

  突出融入上海谋篇布局

  处在发展的“风口”上的南通,在全省资源版图、城市版图、经济版图重构中,有责任、有条件发展得更好更快一些。我市提出,把落实“1+3”功能区战略和建设上海“北大门”有机结合起来,助推“1+3”功能区重构,努力实现省委重大战略意图。

  市委市政府着眼更大的空间格局中深化市情认识、找准发展方位,尤其是突出融入上海谋篇布局,洪银兴等与会专家予以高度赞同,认为战略得当。

  洪银兴说,研究南通发展战略,不可能离开上海。他甚至认为,现在已经不仅是跨江融合,更重要的是跨江同城化:“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的发展,要在新的功能区中实现新的突破,主要还是跨江发展。下一阶段,怎么加快推进南通与上海的同城化,是新一轮发展中经济地理重塑的重要方面。” “我认为,南通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化的城市,成为上海大都市的副中心,成为区域的文化教育中心。”他同时提醒,同城化,不是要成为同一个城市,更主要的是优势互补。同城化的基本要素,一是减少分割,二是互联互通。“南通提出建设三个港尤其是信息港,就是很好地实现互联互通。”

  李程骅说,南通的更高追求,一定是成为上海大都市的副中心。他说,南通提出的“三港三城三基地”,都是促进最终成为上海副中心的重要部分。对我市提出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他认为很有针对性。“南通要加速与上海的同城化,人口净流入特别重要,特别是要吸引大学生、年轻人到南通来。”他建议,推动中心城市提优升级,大量引入上海科教医疗健康资源,拿出更有震憾性的举措吸引人才、特别是因商务成本高而从上海分流出来的创业人才、专业人才、研发人才。

  “在与上海的关系上,我主张三个词:互通、互补、互利。”蒋伏心说,尽管两个城市层级不同,但要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双向融合。他说,靠江靠海靠上海,这是对南通地理位置的客观描述,“拥江临海融入上海”则更为精准。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长期研究长三角区域发展,十分看好南通发展。他认为,在新的阶段,有两个大的背景南通要准确把握。一是长三角核心区进入到了深度同城化的时代,二是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最新定位。“对上海来说,正在进入四个重大战略升级,一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定位的升级,二是城市开放度的升级,三是城市内生动力的升级,四是城市建设标准的升级。”

  聚焦新使命实现新作为

  在全省“1+3”功能区中,我市提出了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增长极的具体定位。座谈会上,专家们从产业、城市、人才等多个方面建言献策。

  王振认为,基于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背景,南通在发展中,要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聚焦重大项目布局、对标政策体制创新、瞄准创新人才集聚,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产业高地中的高峰。要对接上海自贸区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要对接上海国际高标准城市建设,加快提升城市的国际品位。

  “没有产业高地,就不可能真正平等地融入上海;没有产业高地,大桥通了之后不一定有利于你南通,也可能灯下黑。”蒋伏心说,简单地承担上海产业转移,不可能长久,而是要营造环境、吸引人才,真正培养南通的产业优势:“产业应该完全按照市场规律来走,最好能融入到国际产业链中,这样才能平等、才能对话。”洪银兴则建议,我市在产业选择上可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上海科创中心建立高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江海优势建立以国际航运为领头的现代服务业,依托临海优势发展海洋产业。

  “南通是江苏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但能否成为发展最好的地区,就看南通人民怎么去干了。”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认为,要充分挖掘南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在经济方面,可以从江海经济这块切入,文化方面,放大长寿文化、教育体育文化等。要通过南向联系,吸引资本、技术在南通实现和这些独特性相结合的集聚,包括加强交通联系、软环境联系等。还要加强向北联系,成为海洋经济区的中心、生态经济区的技术和服务中心。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教授则建议,南通落实“1+3”功能区战略,要围绕上海“北大门”定位,加快推进“三港三城三基地”建设,增强在区域内的辐射、带动能力,把既是沿江城市、又是沿海城市的作用发挥好。要鲜明提出建设江海一体化的经济带、生态带、文化带,打造产业集群、城市集群、创新集群,成为绿色生态发展的新标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高地、全面融合发展的新枢纽、深度开放发展的新窗口。

  记者 徐亚华

标签:

责任编辑:李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