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95后学子用新媒体为新南通点赞

来源:   2017-09-06 08:53:00

  郑康喜(中)和同学们在校园内。

  每年9月,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新生进入南通大学就读。

  每年,通大均有不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图为考研榜。

  每年的“五四”活动很有意义。

  大学生科技节精彩纷呈。

  大学生郑康喜来自甘肃平凉,通大三年的求学生涯让他迅速成长

  中国江苏网9月6日讯 22周岁的大学生郑康喜可以算得上一名准媒体人,一是他所学是媒体相关专业,二是他的理想就是进入传媒业,他也曾在江海晚报实习过。小郑眼中的第二故乡南通日新月异,所接触的南通人热情、大方,富有爱心,他用新媒体为新南通点赞。

  郑康喜

  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大四学生。2014年9月,从甘肃平凉来到南通求学。大一时,他就加入通大团委璞石工作室新闻采编中心,担任文字记者,负责采写校园新闻,并踊跃投稿。大一第二学期期间和大二暑假,小郑在江海晚报实习,学习采访和新媒体编辑技巧。

  甘肃学子选择来通求学

  “我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想依靠一支笔改变命运。”郑康喜的人生目标很清晰,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小郑一家四口人,父亲在当地县城建筑队做小工,每天收入130元,母亲身体不太好,在家务农,还有一个10岁的妹妹。

  郑康喜从小读书很努力,他知道,作为一名农家弟子,只有依靠高考这座独木桥才能走出贫困的农村。“父亲当年复读了三次也没有考取大学,一辈子生活在底层,日子过得很苦。我不想重蹈他的覆辙,学习很拼,整个高三只回过五次家。”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14座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南通位列其中。”郑康喜是文科生,当年高考所考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我地理学得不错,对南通有一定了解,很心仪这座城市。”

  2014年9月,郑康喜考入南通大学文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他坦言,刚来通大时有些不适应,“高中阶段只是苦读高考科目,没时间学才艺,英语听力、口语、计算机水平也一般。”

  同宿舍6人中,只有郑康喜出身农村,对一些新事物的看法,刚入学时,与舍友们也有一定距离。小郑主动调适心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融入校园学习和生活。他还加入通大团委璞石工作室,担任新闻采编中心的文字记者,负责采写校园新闻,并踊跃投稿。

  郑康喜坦言,从小到大成绩一直不算拔尖,但一直很努力,做校园记者,熬夜写稿是常事,写作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每年的五一、国庆节假日,小郑也出去做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兼职,比如帮婚庆公司拍摄、剪辑视频,既锻炼了业务能力,又挣到了生活费,为家庭减轻些经济负担。

  晚报实习经历收获满满

  大一第二学期,郑康喜被同专业学姐带进江海晚报实习。大二暑假,他又来到晚报实习,这两次实习经历对小郑来说受益匪浅。“在校期间虽然一直在学新闻,也担任校园记者,但实践经验明显不足。”

  “如果没有南通,‘近代第一城’也许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南通,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将是谁呢;如果没有南通,世界将失去三分之一家纺产品……”2015年4月,江海晚报所发一条《如果没有南通,这世界会变成啥样?》微信帖点击率为10万+。

  “很荣幸,我参与了这条火爆朋友圈微信帖的编辑工作。”郑康喜说,编这条微信加深了对南通的了解,南通纺织之乡、文博之乡、平安之乡、教育之乡等8张靓丽名片都是编辑这条稿件的好素材。

  去年,江海晚报策划组织了2016“江海名镇行”大型新闻行动,涉及全市8个县(市)区40个镇。新闻行动通过创新内容、形式、渠道,着力提高议题设置水平、提升作品呈现能力、拓宽媒体发声渠道,把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奉献给了广大读者。

  “如今,水乡古镇展现出愈发迷人的风姿,向着文化墩头、田园墩头、水韵墩头、经济墩头的目标稳稳迈进……”小郑说,有幸参加了晚报2016“江海名镇行”大型新闻行动,参与《水韵墩头,用勤劳与智慧书写新篇章》稿件采访和写作。

  感受南通巨变备受鼓舞

  “南通这几年日新月异,变化很大。”郑康喜说,在晚报实习期间,无论是在新媒体编辑岗位还是记者岗位,所编所写稿件都很深刻感受到南通在迅速发展,另外一个最直观的感受,是与通大毗邻的中南城的变化,“三年来,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

  大二时,郑康喜买了一辆电动车。夜晚闲暇时,他喜欢独自骑着电动车从学校来到濠河边,观赏十里濠河风光,领略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与通大主校区毗邻的啬园,小郑也常去,凭吊清末状元、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并观赏啬园美景。

  郑康喜说,南通近几年交通变化很大,正在建设中的沪通长江大桥有望成为南通市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的“关键之桥”,备受关注的南通轨道交通建设也有新进展,今年4月中旬,南通新开至西安往返旅客列车,“我今后不用转车到上海再乘火车了。”

  “南通是我的第二故乡,所接触的南通人大爱无私,晚报的编辑记者对我都很好。”郑康喜说,以一个西北人的视角,更加能感受到南通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强劲律动,“几乎每天都能从微信朋友圈内看到南通发展的喜人消息。”

  今年暑假,郑康喜没有回老家,在校复习备战考研。“我准备报考湖南大学新闻学研究生,将来想进入传媒业工作。”小郑说,看好新媒体的发展,这将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新趋势,“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重塑着传统媒体的格局。”

  郑康喜坦言,备战考研之路很艰辛,考试竞争肯定会很激烈,希望能顺利考上,将来再进入媒体工作。小郑表示,今后无论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南通、忘记母校,会时刻关注第二故乡南通的最新发展。本报记者尤炼

  与城市同发展

  百年通大努力建设一流大学

  南通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现已建设成为一所规模结构合理、学科门类齐全、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明显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设有10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是省内高校招生专业最多的高校之一。

  目前在读本科生38925名,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南通籍学生4500余名。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总就业率保持在98%左右,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纺织工程、英语、学前教育、护理学等20多个专业就业率接近100%。

  在一流大学建设征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作为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学校砥砺前行,2003年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单位,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并拥有省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8个,临床医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两个学科排名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目前,学校在读博士研究生56名,硕士研究生2393名。

  学校还广泛开展境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维克森林大学、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国约克大学、莱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阿德莱德大学以及香港浸会大学等85所世界名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合作科研、教师境外培训、学生交流、联合培养等多形式、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学校目前在读留学生600余名,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约旦、纳米比亚、博茨瓦纳、韩国、澳大利亚、巴西等近20个国家。

标签:

责任编辑:胡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