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供电公司王生强追求极致 由“一人强”到“团队强”
中国江苏网5月2日南通讯(记者 曹敏 通讯员 杨少玉 李存根)“五一”国际劳动节,众多劳动者坚守在工作一线,在劳动中度过自己的节日,当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南通供电公司员工叫王生强就工作在创新工作室成员里,研发变电站有限空间气体在线监测装置。
王生强追求极致,从县级供电公司一名技术员做起,在基层一线工作的15年中着力解决电网运行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解决了121项技术难题,2015至2016连续2年骨干输电线路 “零跳闸”、一般输配电线路平均跳闸率同比下降31%,南通电网可靠性由全省倒数第二跃升为前三;他以身作责,带领劳模创新团队共同进步,工作室先后取得国家专利89项,32项科技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已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400万元,社会效益和衍生经济效益广泛。
追求极致 “拼命三郎”成就“创新能手”
“不要夸大我,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我就是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把事情做到‘极致’。”载誉归来后面对记者采访,王生强淡淡的说道,“技术创新,都是来自工作实践,是为了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电网持续可靠供电,才能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2008年,在220千伏海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时,他阑尾炎突然发作,豆大的汗滴浸湿了衣领,他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坚持守在现场,直至工程顺利完工才被同事送去了医院,被医生训斥“不要命了……”正是这种“拼命三郎”式的精神,大学毕业后到海安县供电局工作没几年的时间,全县34座变电所一、二次设备的原理性能和操作要点他都了如指掌,并拥有了独立组织分析和处理各类故障的能力,成为生产技术上的核心骨干。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生强介绍“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都是来自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220千伏以上高压设备接头发热导致停电,曾是电力系统的老大难问题,由于电压等级高、涉及容量大、停电影响范围广,即使是技术和管理一直走在全网前列的江苏电力亦未有好的解决方案。
从技术储备到正式立项,再到攻克难关,近三年的时间里,王生强工作之余的时间整天泡在工作室里,技术方案一波三折:从最初能解决基本问题,但操作效率偏低,就再研究增加绝缘支持装置,在成熟的高压接头发热旁路装置诞生后,即使是得到上级专家组认可,但王生强仍不满足,“如果不需要我们工作人员运用红外测温仪持续对处理高压接头发热温度进行跟踪,这样的话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王生强继续深入研究,在高压接头发热处理装置上植入温度感应装置,运行信息交互技术,将温度传到云端服务器,用手机都能随时查到高压接头发热温度。
追求“极致”成就了几乎完美的高压接头发热处理及在线温度监控系统,当年就获得了国网公司2015年“青创赛”银奖。目前,该装置在南通地区已有效避免了两次500kV主变停电,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育新人 “一人强”成为“团队强”
“为社会创造财富、为电力创新技术、为员工搭建舞台”,2011年江苏省电力公司命名成立“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王生强便将这个“三为”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信条。
随着部分精力转移至管理工作上,王生强提出“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育才理念,建立了以班组骨干、有固定成员214人的“金字塔型”创新团队,注重青年技术员工培养。他每月组织“创新论坛”,这已坚持6年,成功将一大批技术型青年员工培养成技术骨干。
为及时排除交通安全隐患,快速测量电缆沟盖板沉降、位移情况, 2015年1月,教授级高工王生强带领康鹏飞等7名助工组成的青工创新队伍,从创新目标确定到技术演进路径选择,王生强诱导青工拓展思路、激发头脑风暴、手把把传授动手技术,经过10个月的技术攻关和反复改进,研发出的无线数据采集仪,只需扫一下盖板下测量设备即可获得高程数据,成功将电缆沟盖板沉降位移采集时间由31分钟缩短至11分钟,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2016年5月29日,该项QC小组成果在第15届“海洋王”杯全国发表赛中获得一等奖。
“一支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3年来,“王生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有93名成员通过参与创新取得了更高层次职称、7位同志走上了科级岗位;创新工作室先后解决了121项工作中技术难题、先后取得国家专利89项,完成省公司及以上科技项目35项,32项成果已实际应用,完成直接经济效益达2400万元。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还获得“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南通市十佳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