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江苏 > 南通 > 关注南通 > 正文

0

海门市供电公司:“特”字当头防“外破”电力设施

来源:中国江苏网   2017-04-24 11:03:00

  中国江苏网4月24日南通讯(记者 曹敏 通讯员 李松)4月20日6点刚过,国网南通供电公司检修公司海门运维站副主任张亚军打开“线路巡视”微信群,点击“位置”,发现该站巡视人员黄飞和张力勤的车辆就已经停在常久公路与掘青公路路口了,同步图片显示,他们正在现场修剪线下树木。这是公司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一组镜头。

  近年来,国网海门市供电公司在电力设施保护工作上不断创新思路,“特”字当头防“外破”。该公司通过创建电力设施保护“特驾人员”服务微信群、为“特种车辆”安装移动作业安全报警装置、全时段监控线下“特种作业”点等手段,严防电力设施外力破坏事故发生。目前,该公司已连续2年实现35千伏至220kV线路“零外破”、“零强停”的历史最好成绩。同时,也成为南通供电系统唯一一家输电线路“双零”运维单位。

  “微”上特驾人员

  “历次事故表明,绝大多数电力设施外破事故,都是由于吊车等特种车辆驾驶人员违章作业引起的。”张亚军向笔者介绍,为了普及辖区内所有特驾人员的电力安全知识,他们花了近3年时间,才将这群“居无定所,事无定点”的“游击”人员信息收集完整。

  去年10月,该公司专门建立了“电力设施保护特驾人员服务微信群”,并通过该群不定期发布一些安全作业知识和电力事故信息,同时为他们提供现场安全距离测量、近电作业安全指导、吊装安全监护等免费服务,以方便这群“东挖西吊”的特驾人员。

  “前两天,我在群里看到了供电公司发送的《镇江两名工人移植大树时发生意外 遭电击身亡》的信息后,心里感到怕怕的,血淋淋的事故让我震撼,同时也感到了掌握电力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安徽籍吊车驾驶员王东辉说,现在他一有空就上微信群,看看安全通报,学习安全操作知识,有不懂的地方就向群里的供电服务人员请教。

  4月18日上午,小王接到一个材料卸车业务,位置是在海门高新区香港路35千伏滨江线附近。接到单子后,他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黄飞,请求进行现场安全距离测量,指导并监护其卸货作业。“好在有供电人员服务。”小王感叹,这样他就不用为安全担心了。

  “刚刚建群的时候,很多特驾人员都不愿意进来,自从尝到群里提供的便利服务,尤其是看到一起起活生生的人身伤亡事故后,他们就把这个群当成了自己安全的靠山。”张亚军说,现在他们辖区198名特驾人员全部被这个群给“微”上了。

  “傍”上特种车辆

  让特驾人员了解必要的安全知识,感受安全作业的意义,一定程度上给电力设施保护提供了业务支持。那么,对于那些特种车辆,又有什么办法让它们避免靠近电力设施呢?张亚军介绍,针对这一情况,他们借鉴验电笔的工作原理,与厂家共同开发研制出了一种叫做移动近电作业自动报警装置。

  据了解,这种装置装在吊车的吊臂、泵车的伸缩管等最容易接近电力设施的位置,能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现场设置安全报警距离,当作业车辆接近设置的安全距离时会发出告警声,及时提醒作业人员谨慎操作。但由于一套成本在1000元左右,推广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无论如何也要让它‘傍’上特种车辆。”张亚军下定决心。

  1月12日,220千伏常海线附近的宁启铁路跨越叠港公路大桥桥墩吊装现场,机声隆隆,人声鼎沸,山东籍驾驶员刘正山师傅正驾驶他的“巨无霸”进行紧张的吊装作业。随着吊臂的不断伸出、移动,突然,监护人员一声大吼:“快停!”,把正专注作业的刘师傅吓了一大跳。原来,不知不觉中,他吊车的吊臂快要超越电力设备的警戒距离了。

  “刘师傅,你看刚才多危险啊!要不你先试试这个报警装置,它能及时给你提醒。”工作间隙,张亚军不失时机地跟刘师傅聊起了自动报警装置的作用,并动员他先试验一下。也许是由于施工太忙,或许是出于其它什么原因,遭到了刘师傅的拒绝。

  出师不利,张亚军并没有气馁。第二天,作了充分准备的他再次来到刘师傅的作业场所。这次,他没有直接介绍报警装置如何如何重要,而是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与刘师傅聊起了近期发生的电力设施外破事故中当事人的不幸遭遇,并不失时机地指出惨剧发生的原因。通过反复沟通,刘师傅终于接受了张亚军的建议,决定先装上试试。

  “嘀!嘀!嘀!……”第一次使用该报警装置的刘师傅被这突如其来的告警声吓了一跳,以为高压线放电了,下车仔细一看,离电力线路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原来,张亚军在设置数值时故意把告警距离调大了,目的是让刘师傅能亲身验证一下装置的优异特性。

  “没有想到这装置还真神!”刘师傅被折服了,当即决定把该装置留下来使用,“以后有了报警装置,再加上有你们的现场监护人员,我们作业就像上了‘双保险’。”在刘师傅的影响下,目前海门属地已经有92辆特种车辆安装了近电作业自动告警装置。

  “粘”上特种作业

  “往左一点,对!对!对!再过来一点……”4月19日傍晚,在220千伏海丰线1号塔至2号塔线下,国网海门市供电公司运维站员工许劲松正在指挥集装箱吊装作业,随着吊装任务的结束,许劲松那颗悬了一个多星期的心也终于随之落了地。

  4月12日,许劲松和张力勤跟往常一样,天刚亮就开始了一天的巡线作业。6点左右,当他们来到220千伏海丰线1号塔至2号塔线下时,发现有一个集装箱。“肯定是昨天晚上刚运来的。”许劲松记得,前一天傍晚的时候他们巡视也没有看到这个箱子。

  “必须找到货主。”许劲松跟张力勤分头行动,通过多方打听,1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集装箱主人,原来是附近一个家纺公司的,公司的老板姓张。

  “是张总吗?您好!我是供电公司的小许啊!我想问一下,在我们电力线路下有一个集装箱是您们公司的吗?”许劲松问道。

  “是的,有啥事吗?”一大早接到这种询问电话,对方显得有点不高兴。

  “我想问问,您这个集装箱啥时候运走?如果要搬的话请提前通知我们。” 许劲松解释,“因为在电力线路下吊装货物属于特种作业,是很危险的,我们帮您监护。”

  “早着呢,到时再说吧!”还没等许劲松回话,对方就很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

  见对方不太配合,许劲松便在集装箱上黏贴了《电力安全告知书》,留下联系电话。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以每天3至5次的频率到现场查看,并不断电话询问。

  也许是被供电人员的认真感动了,张总开始静下心来仔细思量:“看来在电力线路附近吊装货物肯定有风险,要不供电人员有为啥要‘粘’着不放啊?”一个星期后,张总主动打来电话,希望供电公司派人到现场帮助监护,一起安全隐患就这样消除了。

  “我们巡视人员就是靠着这股子‘粘’劲,才保证了特种作业现场的安全。”张亚军介绍,今年以来,他们共发现并及时处置了电力设施附近泵车作业隐患29处、临时吊装作业隐患52起,挖机施工隐患25处,有效提升了线路主动防护能力。

标签:

责任编辑:曹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