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2021南京创新周|仙林兰德园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研讨会圆满举办
2021-06-22 10:34:00  来源:仙林街道  
1
听新闻

为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实效的2021南京创新周,紧扣“新发展格局下的城市创新”这一主题,立足创新发展特色,栖霞区推出了一系列亮点十足的创新盛宴。

作为自然资源管理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为自然资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服务支撑,为自然资源调查、“多规合一”试点、不动产登记等自然资源管理相关领域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服务。为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自然资源高质量管理。2021南京创新周系列活动之“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为主题的技术研讨会专场活动,6月21日上午在江苏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兰德园区举行,来自我省相关高校、科研及测绘地理信息单位的技术人员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主办,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政府仙林办事处、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自然资源调查与监测专委会、江苏省地理信息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兰德园区、江苏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会联合承办,北京数字绿土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兰德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为本次研讨会提供了支持。

研讨会由孟微波主持。活动伊始,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长施建石进行了致辞。他代表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对前来参加研讨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施建石指出:要进一步明确测绘地理信息在自然资源治理体系的新定位;以建设新型基础测绘为契机,积极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新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能力。他还对研讨会提出了殷切希望,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研讨会特邀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北京数字绿土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不同的专题进行了有关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方面的技术报告。

河海大学教授王红以《基于多源多时相遥感影像的自然资源变化监测》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指出:森林生物量的准确估算对全球的碳循环和碳储量研究意义重大。传统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今大面积、长时序的生物量动态监测的要求。而无人机和便携式移动激光雷达能够快速对一定范围内的森林三维结构参数进行高精度测量。报告阐述了通过激光雷达来获取大量可靠样本,与完整地表覆盖的遥感影像数据相结合,从而提高生物量估算精度和优化野外采样工作的可行方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副研究员林晨作了《典型水域生态系统监测》的主题报告。报告围绕自然资源部对水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开展的新要求,以江苏省江淮生态经济区水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监测调查要素遴选、不同水生态系统类型的规模与分布变化、水质与生态综合评估、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开展多维度研究,为“十四五”期间水资源调查监测在全省尺度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关键指标、关键技术方面的借鉴与思考。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杨礼平以《江苏省矿产资源调查技术实践》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从矿产资源概况、工作任务、技术措施、成果初步应用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江苏省矿产资源调查工作开展情况和技术实践,以及矿产资源调查成果在政府部门统筹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履行全民所有矿产资源资产所有权职责中所起到的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潘贤章作了《土壤调查采样方法及制图技术》的主题报告。报告指出:土壤调查是解密土壤复杂体系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野外勘察和描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广泛获得土壤信息,进行分类制图,从而为资源、环境、农业生产等提供大数据支撑。报告围绕土壤调查规范方法及最新技术进展,详细介绍了土壤调查采样方法及相关制图技术。

北京数字绿土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徐光彩以《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报告指出:激光雷达(LiDAR)技术能快速精准刻画植被地形三维结构,极大提高了传统森林资源调查的工作效率。报告围绕LiDAR 技术的发展、林业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法,详细介绍了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并以当前主流轻小型激光雷达为例,展示了激光雷达技术的典型应用场景。

与会人员在听完专家的精彩报告后,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研讨。通过研讨会这一平台,大家进一步增强了新形势下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纷纷表示要在服务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展现测绘新作为、作出地理信息新贡献。(通讯:马慧 杜祥燕 )

标签:
责编:陈淼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