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高科技加持,南京云锦焕发新生
2021-03-12 17:2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一丝一线,寸锦寸金。1600年云锦绵延至今,不仅仅凭借灿若云霞的瑰丽,更依靠巧夺天工的工艺。自成功复原出仅重49克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之后,近期,南京云锦研究所再次完美复制出湖南省博物馆委托的5件国家一级文物,并全部完成交付工作。

在重现这6件“国宝”的背后,有南京云锦人对传统技艺的研究传承,更有对匠艺的探索创新。经过五年的坚持,南京云锦保护研究在黑科技的加持下呈现出令人惊艳的最新成果,这绵延千年的技艺也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复原国宝

在传承研习中艰难实现古老技艺表达

两年前,南京云锦研究所交出了成功复制的49克“素纱襌衣”,震惊了业界。这件被誉为“世界最难仿制的衣服”在南京云锦研究所多年研究、摸索、尝试中,终于重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水平,让人们一睹文物风采。

“但是在我们看来,和同时期(西汉)的羽毛贴花绢、印花敷彩纱、漆纚纱冠等织物相比,素纱襌衣的整体复原制作工艺其实是最简单。”复制项目的负责人、南京云锦研究所设计中心杨冀元告诉记者,在素纱襌衣之后,研究所又相继受湖南省博物馆委托复制了其他5件文物,分别是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漆纚纱冠、羽毛贴花绢和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这五件“国宝”与素纱襌衣一样,在完美复制的背后,是不断通过数据和实物比对、推演古人的纺织技艺,无数次失败后再反复试验,倾注了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团队多年的心血。

漆纚纱冠原文物与仿制原件对比图

这五件“国宝”中,被作为汉代武官“乌纱帽”的漆纚纱冠可谓含金量十足。这件纱冠出土时盛放在油彩双层长方漆奁内,被推测是墓主人生前的官帽。“这种纱冠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明代的金丝翼善冠就由此演变而来,也可以说这件纱冠是我国迄今所见最早的乌纱帽实物,也是唯一一顶成型的乌纱帽。”杨冀元告诉记者,这件珍贵文物出土至今就没有对外展示过,“因为它每年都在以一定的比例细微坍塌,所以复制的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而它也是湖南省博物馆唯一一件在仓库中还锁进保险柜中的文物。”

而正因如此,复制工作给南京云锦研究所带来极大的难题。“我们是隔着有机玻璃罩进行的采样工作,由于没有任何一件文物做参考依据,所有的数据都要隔着玻璃悬空采样。杨冀元介绍,“此外,这件纱冠的工艺非常特别,复制起来也非常难。这不是普通的纱线编织的,它的经纬组织叫篆组织,布料覆盖到头上会自动根据头型进行伸缩,变得平整,不会有任何拼缝。整个帽子密度非常大,一厘米有十个孔,虽然是蚕丝线编出来的,但看起来就像铁丝做的。”在此之前,这样的“篆”组织还从未被成功复原过。经过一次次试验,这顶逐渐坍塌的乌纱帽,终于通过复制呈现出2000年前的风采。

羽毛贴花绢原文物与复制件对比图

同样隔着玻璃罩采样还原的,还有首次发现的棺外丝织装饰物——羽毛贴花绢。汉代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白色平纹丝织物,一般称之为缟、素,也就是绢。约在魏唐之际,绢正式成为一般平纹类素织物的通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辛追夫人棺盖板上,分别粘贴一层羽毛贴花绢。在其周边,又加饰一条宽12厘米的铺绒绣。这也是首次发现的贴丝织品作装饰的葬制。“绢上的点翠工艺,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是用羽毛上的细绒毛剪成头发丝大小,用不同鸟羽的颜色拼贴成一幅画。”为了真实还原,复制人员通过显微镜分析采样之后,再做蛋白质分析,杨冀元带着团队跑了诸多动物养殖基地,“虽然分析出了羽毛的种类,但很多鸟类因为是保护动物而用不了,只能通过不断的对比去寻找替代品。”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迄今所见最早的“画衣”——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和西汉贵妇人时装——朱红菱纹罗丝绵袍,则让复制人员在印染和织造工艺上煞费苦心。前者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用印花与彩绘相结合的丝织物做衣袍的面料,它的面世证实了文献记载的有关“画衣”、“画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汉代印染加工技术的高超,也是古代彩绘工艺中少有的珍品。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可以算是印花的鼻祖了,在这么一件轻薄的素纱襌衣竟然印上了7层不同的纹样,彩绘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绣纹饰的束缚,为现存汉代妇女服饰中的佼佼者。”杨冀元介绍,朱红菱纹罗丝绵袍的工艺则更加复杂,只有二分之一头发丝粗细的丝线通过四经绞罗技艺,通过两人配合协作用超过100多个单独提升动作加以控制,才能完成。

黄褐绢地“长寿绣”枕头原文物与仿制原件对比图

南京云锦研究所发起对古法技艺的挑战,前后花费近4年的努力,步步惊心、如履薄冰,追求极致的匠人之心与力求步步贴近古人的制造工艺,终于让六件老化脆弱的文物可以重现昔日光彩。这些复制作品有望将来替代原文物,对公众展出,完美呈现古老技艺的风采。

工艺革新

创新黑科技加持下让传统古为今用

这些年来,南京云锦研究所已经为故宫、十三陵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完成文物复制、仿制项目百余件。而近期完成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复制任务的文物修复团队,竟然是一群平均年龄在“85后”的年轻人。这群30出头的年轻人,不仅发起对古代技艺难题的挑战,更在技艺传承中探索创新,探讨古代工艺如何为现代应用。在这些成果、作品的背后,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在传承古老技艺的基础上,寻找变革与突破,在新时代中寻求科技的支持。

展现人物肖像——云锦能织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激扬文字——云锦能体现书法家的苍劲笔峰;显现山高水长——云锦能绣出山峦重叠;呈现鸟语花香——云锦能绘出柳暗花明,鸟兽神韵。完成这些图案、纹样,在此前来说几乎不可能。“这是一种工艺的转换。”南京云锦研究所总经理李晓伟告诉记者,传统云锦由于受到工艺操作的限制,一朵花瓣只能通过两至三种颜色在呈现,一件龙袍的颜色也不超过十种。通过创新,如今的云锦可以用更多彩丝颜色的变化来展现其色彩瑰丽。一幅山水作品,从山顶到人物再到水纹,这些没有规律的纹样,借助电脑绘制技法,层次更丰富。

工艺的转换变革,让云锦色彩更加丰富

南京云锦研究所联合软件工程师开发了纹织CAD软件,相比于传统的手绘图案,利用计算机绘制不仅极大地缩短了织造时间,也为云锦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传统手稿绘制需手工放大至意匠图纸上,用彩笔填色绘图。现在电脑意匠图绘制完成后,能快速检查漏错,调整视角判断意匠处理,大大缩短新品研发的周期和纹样品质。”李晓伟告诉记者,“如今的云锦艺术作品中,局部的碧色层级可达5种以上,而每座山的颜色多达15种。“一幅云锦作品能呈现出百种色彩层级,这是南京云锦在当代技术合力之下的变革与创新。

“科技的发展,工艺过程不断被细化,我们每一步都精益求精,每个时代的作品都与技术提升相关联。”李晓伟介绍,为了使云锦艺术作品品质不断升级,呈现出更加瑰丽的纹样,南京云锦研究所还在近年与7位国家一级画师合作,创作了30多幅作品,用最好的设计和最精湛的技艺去跨界联合。

与画家合作的云锦新作

“南京云锦是自宋代由彩锦演变而来,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统治者习尚用真金妆点官服,加之当时国力扩张,黄金开采量增大,使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李晓伟告诉记者,除了纹样上的创新、拓宽视觉上的局限,研究所还通过近百次的试验打磨,摸索出属于云锦的特殊装裱工艺。去年年底,一款融合了黑科技的云锦面料落地生产。“这款科技面料在保留云锦属性的技术上,攻克了云锦的六大难题,包括不同材质的缩率问题,还有原料起毛、材料脱落,防水、耐磨以及材料属性等,让云锦也真正能成为大众可穿戴的实用品。”李晓伟介绍,经过近百次试验,历经四年的时间,这款黑科技才有了雏形。

如今的云锦花鸟作品,是最好设计和最精湛技艺的跨界联合

然而传统非遗的创新,必然会带来质疑。“云锦的变革其实是一种理念的变化,我们复制文物,是传承古代技艺的精髓,而把制造方法和工艺原理规则保留下来,再用现代手法呈现出现代人认知里美的东西,这是我们的创新。”李晓伟解释,“历史上古法匠人制作一件龙袍需要3-5年时间,但我们在2018年就设计织造了12件云锦嫁衣,没有效率与品质保障,无法跟随市场大众的需要,难道云锦只能孤独的陈放在博物馆中吗?我们扛着这样的压力不断创新。”如何让云锦在古老技艺传承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大众生活,也是南京云锦研究所在2016年以后全面面向市场之后,最大的转变。

IP输出

吸纳时代精华让非遗走出国门薪火相传

压力之下,南京云锦研究所实现创新与传承的权衡,让更多人了解、欣赏当代云锦,也让更多人真正接触、学习云锦技艺。给非遗大师们创造研习的条件,有计划、更科学更规范的培养青年传承人和不同岗位的工匠学徒。“至2021年,研究所增加了4位市级传承人,其中有两位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李晓伟告诉记者,在此之外,研究所还制定了云锦工序轮岗制度。

“云锦重要工序就有20多道,细分可达到上百道,工序之间紧密相关。云锦技艺的传承研究,绝非哪一位织造大师或者设计师可以独立传承的,这是一套系统工程,一定是多人配合,团队协作。为了让学徒更多的了解掌握云锦工序,我们实行轮岗制度,大师们或者在某一个领域比较擅长,但我们希望让工艺的方法更加完善,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通才,然后通过博物馆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云锦历史,了解传统工艺是如何演变,并通过更多的云锦工艺品输出大IP,让非遗更好的活化传承。”李晓伟介绍。

今年,南京云锦研究所将进行马王堆汉墓曲裾素纱襌衣的复制,而在继续研究复制文物的基础上,不仅让类似“篆组织”技艺古为今用,研发出更多创新试用品,更多的则是进行国际性的IP合作,让更多人了解云锦文化、故事与匠人精神,让国潮文化融入云锦。“我们和知名全球手游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展现其中一个重要形象。”南京云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动漫主角将身穿一件云锦织成的汉服,这是我们对云锦IP的一个输出。此外,动漫中的云锦汉服也将在现实中进行一比一还原,最后在全国乃至世界巡展。”

用动漫、游戏的IP输入,去影响90后乃至00后的新生代,而研究所也在与国内知名美妆品牌达成合作,在产品的设计上运用云锦元素。时代在变,非遗文化也在互学互鉴。李晓伟介绍,南京云锦研究所在解析前人精湛技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现代生活。“非遗不只是文物,更是生活的精彩瞬间。”人们可选用精致的手工云锦胸花、头饰、腰封、手帐册、纹本等产品美化生活,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让非遗技艺记载人生最幸福的时刻,传世珍藏。非遗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世偕行,交流互鉴,吸纳时代精华,让文明永续发展。”李晓伟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婕妤

实习生 雍婕

标签:云锦;南京云锦;文物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