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高校与帮扶对象续写“山海情”
2021-03-04 14:47: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在定点扶贫点贵州省麻江县,南京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带领当地农民发展菊花产业。 通讯员 楠侬轩摄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上周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记者了解到,在确保消除绝对贫困、决胜脱贫攻坚的战斗中,南京多所高校作为重要的“生力军”,带着情怀和责任,响应时代召唤,承担起了历史使命。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将开启智慧,借助学科优势,续写自己与帮扶对象的“山海情”。

调整工作重心铺就滇中高原乡村振兴路

地处云南滇中高原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是东南大学定点扶贫县,干旱缺水,基础设施不足、教育资源薄弱。除了教育扶贫、人才扶贫,东南大学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土木工程、交通工程、产业规划、旅游规划等学科优势资源,集各方之力,为南华地区铺就了脱贫致富路。

2020年10月,正值松子采收期,南华县红土坡镇依黑么村,67岁彝族脱贫户胡永生正忙着用机器给自家的松球脱粒。胡永生家有65亩华山松林,当年松子产量估计能有1500公斤,按市价每公斤40元算,单松子一项,他家当年可以有6万元的收入。

收入能有这么高,得益于村子通上了水泥路。“过去村里大都是砂土路,骡子是村民主要的交通工具,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有些地方只能贴着悬崖走,摩托车都难以通过。”红土坡镇镇长董学瑞说,外面的商贩、农资进不来,土产品销不出去,卖不了好价钱,村民也没有尝试新品种、扩大种植面积的积极性。

2013年,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依黑么村成为东大联系点。要想富先修路,2016年7月,东南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的3名专家和4名研究生带着测绘仪器从南京出发,来到了近2400公里外的依黑么村实地考察。

研究院院长丁建明回忆,从县城到村,80多公里的路开了3个多小时。“依黑么村地广人稀,村民散居在山坡、山坳,有些地方很陡。”东大高级工程师付鹏飞说,“我们在设计上考虑,首先要让路网覆盖所有居民点,其次要尽量沿山体布线,减小道路坡度,方便居民出行。”一周时间里,东大团队运用无人机航拍、现场踏勘等手段,测绘了全村的地形特征,不久就拿出了设计图。

2017年和2018年,东大连续2轮投资共400万元,全额资助依黑么村新修、升级4条道路,总长近12公里,2019年又帮助该村修了小水库,让村民喝上了放心水。

据介绍,2013年以来,东大除支医、支教外,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上千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农村公路12.69公里,受益群众418户1823人,修缮了多座小水库,不仅解决了2125户9429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还满足了2390亩农田的灌溉需求,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百余个就业岗位。

“学校与楚雄州签署了新一轮精准帮扶协议。下一阶段,将坚决落实‘四不摘’政策,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与南华县共同做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东大党委书记左惟说。

因地制宜发挥生态优势壮大支柱产业

巍峨秀美的秦巴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深嵌大山之中的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面临着山高谷深、发展受限的难题。“既然地理上的劣势难以改变,不如想办法把劣势转变为优势。”河海大学为当地摸索出了一条具有借鉴意义的“可持续性”扶贫之路。

中池镇茶里村的中蜂养殖基地位于大山深处,一排排蜂箱嵌在山坳间,人烟稀少,空气清新,花香阵阵。“这儿地广人稀,一年四季都有花,特别适合养蜂,山里的‘日月精华’都凝结在这一罐天然蜂蜜里。”陕西岭南蜂业加工厂负责人周才东介绍,目前全县已经建成10余个规模化养蜂合作社,养殖大户30余户,累计养蜂9500箱,产值超过800万元,带动上百个贫困户。

在石泉,种桑养蚕已经延续了3000多年。“桑蚕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但如果不提档升级,按照老路子走,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受限。”河海大学派驻石泉县的挂职副县长孙彦歆介绍,村里栽桑养蚕的“主力军”是年过六旬的老人,缺乏先进理念、技术,蚕丝产量、质量都上不来。为提升壮大桑蚕产业,近年来,他们摸索出了“小蚕共育”技术,在石泉全县推广,建设了规范化的小蚕集中养殖基地。

全村200多户蚕农将蚕种放到技术能手处,等小蚕养到3厘米左右,技术能手再将蚕种交给蚕农,这样能保证80%的产量,使得当地蚕农平均年收益从一两万元提升至五六万元,吸引了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

据介绍,自2012年9年来,河海大学一方面发挥校友会力量,为石泉拉项目、壮产业;另一方面,学校专家教授多次前来调研,帮助石泉科学全面地规划县域经济发展重点,5名干部带着真心、理念和决心挂职石泉,780多位学者、教授奔走两地,直接为当地输血超3000万元,培训石泉水利人员9000余人次……

2017年挂任石泉县池河镇五爱村第一书记的胡忠平在当地发展起了农副产品加工厂,用高于市场的价格将村民家里种植的红薯、花生、木耳、香菇、黄花菜等作物进行回收,加工厂再将年收入的50%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给村民们分红。去年,当他再次回到五爱村,村里人奔走相告,激动不已,不出几步就会遇上特地跑来见一面、问声好的村民,胡忠平说扶贫最好的收获就是一份石泉“荣誉村民”的证书,每次再来都是“回家”。

“要给村里做实事,带动村集体收入,才能树立干部威信,才能凝聚起村民,干成更多大事。”接替胡忠平的李晓东最近带着村民又忙起乡村旅游项目,他还在通过河海校友会、高校联盟等各种渠道,为村集体未来收入找合适项目,他深有体会的是:扶贫的目标不仅是要消除经济贫困,还要形成村里的凝聚力,改变贫困村一盘散沙、望不见希望的状态。

免费救治先心病患儿让贫困家庭重获新生

由于缺氧和经济条件相对落后,高原地区先心病发病率大约为沿海地区的2倍,甚至有的家庭所有成员都患有先心病。从2014年到2021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佑工程”历经了7年时间,跨越20多万公里的行程,进行精准扶贫,筛查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让一个又一个贫困家庭获得新生。

“在中国,每年有15万名左右先心病患儿出生,他们拥有一颗脆弱的心脏,但每年能够得到医治的患儿却只有8万名左右。”心佑工程”发起人之一、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中心主任医师介绍,先心病被称为新生儿的头号“杀手”,发病率和致残率高,有些类型的先心病还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更多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很多家长不知道孩子有先心病,不知道要治疗,而更多的则是生活窘迫,拿不出做手术的钱。

托依达力是“心佑工程”2014年第一个筛查并救治的孩子,那时他还是新疆克州的一名高二学生。因为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几乎无法正常上学,通过高考上大学是他梦寐以求的心愿,他为此焦虑得无法睡眠。“心佑工程——新疆行”为托依达力圆了这个梦,顺利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做完手术后,康复后的他加倍努力迎接高考,考上了新疆最好的大学——新疆大学。现在,托依达力已经大学毕业,他说是“心佑工程”给予了他第二次生命。

截至2021年1月,“心佑工程”的爱心轨迹覆盖了新疆、苏北、青海、陕西、贵州、安徽、西藏等多个地区,项目共免费筛查5万多名疑似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救助415名先心病孩子,让400多个家庭摆脱因病致贫困境。“心佑工程”项目也入选了人民日报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的“大国攻坚决胜2020精准扶贫项目”和教育部“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并获得了江苏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称号。

“脱贫攻坚是党领导的大工程,我们做的就是在其中发挥自己的力量,一个一个地去救治患者。”李庆国说。“心佑工程”已经走过来7年时间,帮助许许多多困境中的家庭,但仍然有很多因为经济原因无法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李庆国表示他们会继续将这个项目做下去,同时也希望可以有更多的医疗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加入进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家庭。

通讯员唐瑭张春平陈艳萍南报融媒体记者谈洁实习生程子乔

标签:工作重心;高原;乡村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