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300多年前的南京是什么模样?
2021-02-01 09:46:00  来源:紫金山观察  
1
听新闻

300多年前的南京是什么模样?当时南京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外国人如何看待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一批稀有铜版画可以告诉你答案。江苏省方志馆近日举办2021年首捐仪式,三江学院教授许盘清向省方志馆捐赠了17至18世纪外国友人所作《来自南京的风景》《南京街景》《南京—宝林寺(报恩寺)》仿古铜版画3幅。从这些画作中,可以窥见当时欧洲人眼中的南京风情。

《南京街景》。江苏省方志馆供图

为水西门作画

南京的繁华震惊了荷兰画家

165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出以德豪伊尔和凯瑟尔为首的使团,乘坐“寇科克”号和“布罗门达尔”号两艘帆船到中国访问。由于葡萄牙对澳门贸易的垄断,因此荷兰政府在1655年至1685年之间向北京派了四个大使,其中一位是名叫约翰尼霍夫(Johannes Nieuhof)的素描画家,他的正式身份是使团的管事和文秘,他的任务是观察他在中国可能经过的所有“农场,城镇,宫殿,河流……”并以“直截了当的形式”绘制它们。

约翰尼霍夫。江苏省方志馆供图

这个使团1655年8月10日到达中国,一路经过广州等许多大城市。在1656年五六月份期间,使团到达了江苏南京。南京的繁华令约翰尼霍夫非常震惊,于是,他在南京画了大约三十多幅画。然后使团去了北京,到达北京不久后,他便又要求回到南京。这一次他从南京水西门进入,进城的时候又受到极大的震撼。相关资料记载,约翰尼霍夫像《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一样,对身边的一切都感到非常好奇。他拿起随身携带的画笔,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他的观察十分仔细,在南京画了很多幅画,详细记录当时南京城内建筑以及市民生活状况。

许盘清介绍,他捐赠的这幅《南京街景》,就出自约翰尼霍夫之手,画面描绘了南京水西门地区的景象,生动的画面上,路面整齐,人们骑着马在街上走,街道两旁的建筑整齐而有气势。该画是尼霍夫手绘铜版画,并收录在尼霍夫1665年的大作《荷使初访中国记》中,画面上方有法文“VUE D'UNE RUE DE NANKING”,中译文为“南京街景之一”。《荷使初访中国记》系世界级图书馆及博物馆争相珍藏的煌煌巨著。现我国仅有国图、上图和北大三座国家级图书馆收藏了15册,各大世界级拍卖行的拍卖记录中亦罕有一见。

《来自南京的风景》。江苏省方志馆供图

另一幅描绘南京盛景的画作《来自南京的风景》,是这次捐赠的铜版画中画幅最大的。这幅画创作于1749年,是西方画家站在聚宝山(雨花台)的山顶上,俯瞰整个南京城所画。画面上可以看到古老的明城墙、大报恩寺琉璃塔和紫金山。

法国画家笔下的大报恩寺塔

在中世纪欧洲产生巨大影响

《南京—宝林寺(报恩寺)》作者是阿兰曼尼森马莱(Alain Manesson Mallet),法国人,曾在路易十四的军队中任职。晋升之后,他被任命为设防督察,这项工作还需要数学技能,所以同时他还是一名军事工程师、宫廷画师。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被誉为“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在欧洲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南京—宝林寺(报恩寺)》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南京—宝林寺(报恩寺)》。江苏省方志馆供图

约翰尼霍夫也为大报恩寺琉璃塔作画。他对大报恩寺留下深刻印象。“该寺由几座漂亮的房舍组成。这些建筑造型奇特古朴,可列为中国最著名的工程之一。”而大报恩寺琉璃塔更是让他震撼,“那个塔有九层共一百八十四个阶梯,里面都有漂亮的塔廊,所上的釉在黄色和红色中透着绿色。在楼台上有透气孔和铁栅窗,各个塔檐的檐角都挂着铜铃,随风飘动,铃声不断。塔尖顶着一个沉重的松果,据说是用纯金造成。”他留下的文字中还有这样的记录:“大报恩寺中所有营造设施都是美轮美奂,巧夺天工,浸染着古老的中国风韵,我想整个中国也没有别的地方可与这里媲美了……而琉璃塔是精品中的精品,展现了中国能工巧匠独特的才华与智慧……我要以诗将它凝固,将这座宝塔与世界七大奇迹并置!”

历史文化专栏作家“坚叔”告诉紫君(紫金山观察微信号:njzjsgc),约翰尼霍夫还在自己的书中传播了一个神话——大报恩寺塔是用陶瓷建成的。“因为在当时,包括尼霍夫在内的大部分欧洲人还分不清楚琉璃和瓷的区别,所以一直到很多年后,欧洲人都将大报恩塔称为‘中国瓷塔’。”1839年,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在《天国花园》中,还是把大报恩寺塔写为“瓷塔”。他写到一位名叫东风的少年穿了一套中国人的衣服,刚从中国飞回来。关于中国的印象,东风是这样告诉他的风妈妈的:“我刚从中国来——我在瓷塔周围跳了一阵舞,把所有的钟都弄得叮当叮当地响起来!”

这些欧洲画家关于大报恩寺塔的画作,影响力大到什么程度?1762年,英国出现了一座完全模仿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建筑——邱园宝塔。邱园宝塔位于伦敦西部,由英皇乔治三世的皇家建筑师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设计。钱伯斯是中国建筑的狂热爱好者,曾两次前来中国学习考察,在设计中,他充分参考了尼霍夫的“南京瓷塔”图。当时,全英国最高的建筑就是邱园宝塔了。

“西画东渐”

极大提升了明清版画艺术水平

许盘清教授长期从事古代史、古地图、情报档案方面研究,现为三江学院历史与文化地图研究院院长、南京大学南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据悉,此次江苏省方志馆受赠的三幅铜版画,是其不惜花重金从德国一家拍卖公司处购置,画作版本稀有、品相完整、流传有序,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学术价值。许盘清介绍:“我们在地图史料中,偶然看到了1655年来华使者约翰尼霍夫绘制的成套版画(从广州到北京),仔细翻阅后才发现有几张南京版画。去年我院在德国古籍拍卖公司拍到数十张西方古代地图和版画,同时拍到了三张南京版画。”

三江学院教授许盘清向省方志馆捐赠铜版画

铜版画也称“蚀刻版画”“铜刻版画”“铜蚀版画”“腐蚀版画”,是版画的一种。铜版画艺术典雅、庄重,在国际上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名贵的艺术画种。历代大师都曾热衷于铜版画的艺术创作。从德国的丢勒,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戈雅,法国印象派的马奈、莫奈、西斯兰、德加等,直至现代的毕加索、马蒂斯等大师,都留下了十分精美的铜版画作品。

16世纪开始,西洋铜版画在华传播与出版形成“西画东渐”的鼎盛景象,同时极大提升了明清时期的版画艺术水平,促进了中国出版技术的发展。

西方绘画艺术早期传播到中国,不可不提的人物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传播区域来看,利玛窦等人最早在广东传播西方绘画艺术以及科学文化,之后拓展到江西、南京等地。根据《利玛窦中国札记》的记载,利玛窦一生先后三次到达过南京,他眼中的南京,“真正到处都是殿、庙、塔、桥,欧洲简直没有能超过它们的类似建筑。”“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百姓精神愉快,他们彬彬有礼,谈吐文雅……”

到了清朝,铜版画推广的重任交给了另一位传教士马国贤。他作为画家正式入职朝廷。康熙五十六年,新型地图《皇舆全览图》绘制工作全部完成。这幅巨大的地图被马国贤分成了44块并采用铜版雕制和印刷,这是西洋铜版画在地图制作及印刷方面的首次应用。

【延伸阅读】

江苏省方志馆2021年首捐仪式上,除了3幅铜版画,还收到了其他捐赠品——《冯屯村志》主编、徐州市史学会副会长王辉捐赠了个人编纂的《冯屯村志》3套,以及收藏的《四妇人集》《草窗韵语》诗文集各1套。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左健伟介绍,近年来,江苏省方志馆陆续收到了各界人士捐赠50余次,馆藏藏品更加丰富,让更多的人看到江苏省地方志的精华,助推江苏方志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据了解,作为全省乡邦文献集散之地,江苏省方志馆目前正在向社会各界征集主要反映江苏的志鉴、地情、家谱等各类资料。纸质类资料包括:江苏历代旧志和点校本;各级各部门编修出版的部门志、行业志、乡镇(街道)志、村(社区)志、工矿企业志、山水志、园林寺庙志等;江苏省历代地方名人的传记、著述及相关史料;家谱(族谱、家乘、宗谱、世谱、支谱、房谱等)文献等。音像类资料包括:旧志、新编志书、年鉴、地情书相关的电子书、图片、录像带、录音带、光盘等;直接反映省情、地情的各类音视频或口述音视频资料。实物类资料指主要反映地方志文化,有一定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的实物资料,主要包括地图、证书、文件、书画、信札等。(紫金山观察记者 邢虹)

标签:铜版画;南京;江苏省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