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前端认真分,中端专线运,末端自动拣 你分好的垃圾不会“混”
2020-10-31 08:40: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前端认真分,后端一锅端。这是市民最担心的垃圾分类的尴尬结局。为避免这样的尴尬,南京用“分类收运,专线专运”的模式强化末端处置。分出的厨余垃圾有没有混杂其他垃圾?运输过程中会不会产生跑冒滴漏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一旦混杂其他垃圾,处置过程中又该怎么办?昨天,记者跟着一车厨余垃圾,从小区至江北废弃物处置中心,目睹了处置的全过程。

投放督导员“较劲”,混进一个塑料袋都不行

西康路35号小区是鼓楼区率先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之一,入住百户居民。小区入口处便是新近投用的智能化垃圾分类收集点。垃圾桶的摆放颇有讲究——两组厨余垃圾桶和其他垃圾桶紧挨在一起,居民们刷卡投放厨余垃圾时,其他垃圾桶的桶盖也会一起打开。这是为了方便居民投放厨余垃圾时,可同步将装厨余垃圾的塑料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

记者昨天来到该小区时,垃圾亭边站着两名督导员,一位是宁海路街道干部高世仰,一位是社工巢玲。居民们前来投放垃圾时,这两人眼睛紧盯着投放的每一个小细节。

“餐巾纸、塑料袋都不可以混杂进厨余垃圾桶。”高世仰告诉记者,本月20日起,街道60多名干部多了一个重要任务——定时定点到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她被分到西康路35号小区,每两天督导两小时。巢玲则和另外8名社工顺次排班,负责社区内的桶边督导。有了督导员的“较劲”,小区厨余垃圾桶内几乎看不到非厨余垃圾混杂其中,混进一个塑料袋都不行。

收运严防跑冒滴漏,分不好会拒收

鼓楼城市管养集团驾驶员叶树仁每天早晚在固定时段,沿着固定线路,负责收运从大桥南路9号小区到聚福园小区近60个收集点的厨余垃圾。他驾驶的厨余垃圾车载重3吨左右,厢体完全密闭,尽管如此,每天出车前他都要仔细检查车辆有没有渗漏,严防跑冒滴漏对环境造成污染。到西康路35号小区取出厨余垃圾桶时,他习惯性地向桶内多看了几眼,“按照要求,混杂非厨余,我们不能收。”叶树仁说。为了减少车辆的异味,每次清运结束后他都要对车辆进行冲洗。

从西康路35号小区出来,叶树仁一路向西赶至聚福园小区二期,完成满满一桶厨余垃圾的收集倾倒后,他将垃圾桶送至收集点,交给保洁员对垃圾桶进行清洗。聚福园小区是叶树仁收运线路的最后一个点,之后他驾驶满满一车厨余垃圾,赶往江北的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

在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大门前,远远就能看到餐厨垃圾收运车排着百米长的队伍。厨余垃圾车虽无需排队,但叶树仁驾驶的车辆也不能直接进场,须等待检查员预检合格后才能放行。只见检查员顺着厨余垃圾车的梯杆爬至最高处,通过仓口向车厢内仔细查看并拍照,“检查就是为了查验有没有混装其他垃圾,我们曾因为不合格而被拒绝进场。”叶树仁记得,那是在今年6月份,因厨余垃圾中混杂着塑料袋、泡沫箱等其他垃圾,他被拒收后只好“打道回府”,和五六个同事花了很长时间重新分拣。

处理厨余垃圾处理器“伶牙俐齿”,混杂垃圾自动拣出

督导员、收运员、入场检查员……厨余垃圾能不能分得好,需要经过多道关,但还是不可避免会混杂椰子壳、贝壳等坚硬垃圾以及塑料袋、塑料餐盒等。咋办?

“我们允许一定的混杂率,这是因为我们的机器也有坚硬的牙齿和灵活的大脑,会自己分拣玻璃瓶、金属等垃圾,同时分拣小屋还有人工进行分拣。”南京环境集团副总经理李捷介绍,分拣出的其他垃圾,将运送至附近的垃圾焚烧场进行焚烧。合格的厨余垃圾进入液氧发酵罐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目前中心一天可收集600吨左右的餐厨和厨余垃圾,可产生5万方左右的沼气,发8万度的电。”

李捷告诉记者,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总处理能力约850吨/日,目前已运行的处理线每天处理650吨垃圾,包括400吨餐厨垃圾、200吨厨余垃圾和50吨废油脂。另外的100吨餐厨垃圾和100吨厨余垃圾处理线将于明年建成投用。而为应对11月1日南京启动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南京环境集团扩建了500吨的应急厨余垃圾处理线,将在这两天测试运行。

记者了解到,随着江南焚烧处理厂厨余协同处理项目、江北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一期厨余压榨项目、城南转运站厨余压榨技改项目,以及溧水开发区厨余处理站的建成投用,南京市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年内将达1650吨/日,完全可满足末端处理需求。

实现分类收运,南京各区建立了多条分类收运专线。来自鼓楼区城管局的数据显示,该区建立了13条餐厨垃圾、13条厨余垃圾、2条有害垃圾和1条可回收垃圾收运专线。玄武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区建立各类垃圾收运专线逼近60条,后期还将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本组撰稿

南报融媒体记者顾小萍

通讯员 杨君羽 王鑫

主动迎接垃圾分类“习惯革命”

□吴云青

《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明日起实施,垃圾分类这个“新时尚”,即将成为每位市民的“新责任”和“新义务”。眼下,不少市民已经从垃圾分类的课堂“毕业”,还有一些市民仍处在学习、摸索、磨合的过程中。垃圾分类全面实施近在咫尺,没有人能置身事外,不如主动迎接这场“习惯革命”,让生活技能与生活方式早日接轨“新时尚”,更上一层楼。

现在,市民们在“习惯革命”中的场次有先后,主要是因为各小区推进垃圾分类具体实践的进度有快慢,只要垃圾分类收集点定下来了,“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执行起来了,很快就能上手,不必有畏难情绪。对照农村经验来看,南京农村已实现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全覆盖,领先城市,在一些先行先试的村子,不但垃圾分类已成为农户们的每日生活习惯,连曾经驻扎指导的市场化垃圾分类专业公司,也因为“无事可做”而撤离了。

城里的垃圾分类也不难,采取的是四分法,即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南京各个“先行一步”的小区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垃圾分类“高手”,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高龄居民。可见,无论是学习垃圾分类方法,还是改变倒垃圾的生活习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至于成为难题或者压力。这段时间以来,本报报道了不少分类达人的经验和技巧,其中颇有共通之处,一个最常被提及的建议是:在家中备一个厨余垃圾桶和一个其他垃圾桶,出门前就分好垃圾,就不会临到分类收集点再手忙脚乱了。主动迎接“习惯革命”的一个表现是主动学习这些知识和技巧,自我减压、降低“通关”的难度。

当然,街道、社区和物业也应创造条件,帮助居民顺利完成“习惯革命”。今年以来,南京通过各种培训讲座、广场活动、入户宣传等方式进行垃圾分类指导,在不少街道和社区,除了垃圾分类志愿者,街道、社区干部、城管执法队员、社区网格员、物业人员、党员骨干、楼栋长等也变身“督导员”,在垃圾桶边“督导”正确分类,起到了把关和宣传教育的重要作用。这些经验值得那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进度较慢的小区学习、借鉴。

推进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行动,每位市民都是行动的主体,城市管理者与市民需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共同参与、默契配合。而在角色之外,对于每个人来说,把正确进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意识化为日常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既是个人的“习惯革命”,也推动城市文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完成“习惯革命”,我们将迎来更加卫生健康、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也将进一步扮靓更加生态友好、文明时尚的城市新颜。

栖霞垃圾袋贴二维码

袋袋都有“身份证”

记者10月30日从栖霞区科技局获悉,该区科技企业活用创新思维,用“科技范儿”助力垃圾分类。

在迈皋桥街道万寿花苑自助回收屋,记者看到,由南京易联瑞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的“回收屋”,墙面上挂了一排共享垃圾袋,居民只需扫描一下垃圾袋上的二维码,通过注册登记,便可以取下一只垃圾袋。

“居民把垃圾袋拿回家后,装满可回收垃圾,比如纸箱、塑料瓶等,再放回智能垃圾房内即可。”该公司负责人王艳告诉记者,工作人员会通过二维码了解是哪位居民投放并进行核算,将产生的金额直接返现到居民账户中。

“收回来的可回收垃圾将被统一送至转运中心进行分拣,从而有效保证分类环节的规范性。”王艳介绍,公司还通过打造标准化的线上清运系统,直观地显示出垃圾分类收运员信息、收运路线等相关数据,从而建立起定车、定点、定路线的收运体系。

2016年,南京志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了垃圾分类智能管理的“慧系统”,尝试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垃圾分类工作中。2019年10月,在前期充足的数据储备及技术支持下,志达环保垃圾分类工作的“大脑”——南京尧化门垃圾分类数据中心正式成立。各小区的垃圾分类回收量以及参与率、居民何时获取积分又何时兑换、兑换何物、运输车辆是否去往小区收运这些数据信息,在屏幕上都能看见。(通讯员 许文婷 融媒体记者 吴颖)

玄武收运车实时称重

全流程GPS跟踪

10月29日4:55,驶入花园路15号小区,装运垃圾271公斤;5:01,驶入花园路19号小区,又装载426公斤垃圾……这些数字在平台实时生成,同时在大屏上显示车辆轨迹,汇总成每日的清运数据。记者昨天从南京玄武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在垃圾分类进入倒计时之际,他们除了在小区加快布点智能分类亭房、增设收运车辆,还在分类收运车上试点安装一种带GPS的实时称重系统,提高垃圾分类管理的智慧化、精细化。

在花园路小区记者看到一辆垃圾收运车,其全身黄黑相间,喷涂着“其他垃圾”字样。玄武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安全运输部经理刘新力向记者介绍,垃圾分类后实行专车专运,前端车为载重1—3吨的小型运输车,负责将小区内“其他垃圾”运至中转站。目前他们在玄武湖街道的一些垃圾运输车辆上加装了计重系统,可以掌握车辆运行轨迹,了解每个小区的垃圾产量。

系统开发单位飞宝(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严剑虹介绍,通过每日数据统计分析,一旦出现混运情况,系统可及时预警,快速进行处理。据了解,除了后台大数据,公司还开发了手机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分类收运信息。(融媒体记者 何钢)

鼓楼分类知识进校园,推动“小手拉大手”

10月29日,鼓楼区在拉萨路小学分校方兴小学举办落实《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启动仪式,明确以面向孩子的“十个活动”和面向学校的“十项工作”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

在方兴小学,记者看到虽然全市垃圾分类工作还未正式启动,但校园内已营造出浓浓的垃圾分类氛围。进门处的垃圾分类作品展上,学生们用画笔将“垃圾分类如何变废为宝”跃然纸上;一旁的“环保大咖秀”中,垃圾袋做的裙子、纸箱做的盔甲、光盘做的披风使废旧垃圾“摇身一变”成为了时尚作品;学校还配置了智能化的垃圾分类装置,不但容量大,而且分类清晰,同时设有卡片感应装置,刷卡后垃圾箱盖就会自动开启,既方便又清洁;老师们还精心开发了“垃圾分类”小游戏和“垃圾分类”课程,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垃圾分类理论知识。

“鼓楼区有10余万名中小学幼儿园学生,一个孩子往往就能影响一个家庭,这是一种很大的影响力。”相关负责人说,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影响家长,带动全区共同推进垃圾分类。方兴小学五(1)班的唐俊卿表示:“我们班平时扔得最多的垃圾就是纸,学了垃圾分类知识后我才知道,用过的餐巾纸是其他垃圾,打草稿用的纸才是可回收物,两者不能搞混。”他说,“回家以后我也会把这些知识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和我一起更好地践行垃圾分类。”(通讯员 古教 融媒体记者 王婷婷)

标签:
责编:韩震霞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