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寻找江豚8年 耄耋老人为“儿时玩伴”编撰《江豚集》
2020-07-27 09:41: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朱方在江边等待江豚出现。南报融媒体记者 张华摄

鼓楼区江边路,“江豚观赏地”附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端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满眼期待地望向宽阔的江面,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

从2012年开始,这样的画面对经常路过此地的人们就已习以为常。

这位老人在等待他儿时的“玩伴”——江豚。为了自己的“江豚情结”,也为了“留住”江豚,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江豚,老人不满足于在江边“等江豚”,还转而向诗文典籍中寻找人与江豚和谐共处的佐证。这一找,便是8年。如今,这些古诗文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正在推进出版事宜,即将向全国发行。

老人笔名叫朱方,今年已80岁,是莫愁中专的前身原南京三十八中的一名高级语文教师。

朱老的江豚情结源于儿时的记忆。据他回忆,10岁以前,他和家人住在江心洲上,他在江边放牛时,经常会看到十几头“江猪”在长江里出没。

“有次天很热,我把腿伸进江水里纳凉,突然,身旁一只‘江猪’猛然蹿出江面,身体弯成了弧线,又钻进了水里,溅起一串漂亮的水花。当时听大人们称这个黑溜溜的动物叫‘江猪’,但并不知道它会不会伤人,心里有些害怕,但又觉得好玩,就呆呆地看着。”

和江豚正式成为“玩伴”,则源于一次江中同游。那天,朱方在江里游泳,不经意间,一群江豚游至身旁,看它们不停变换着泳姿,时而翻转、时而仰泳,玩得像个孩子,完全不畏惧身旁还有个“异类”,这让他倍感兴奋,从此,他将江豚视为自己最珍贵的朋友和“玩伴”。

与江豚相伴玩耍的时光直到朱方升入中学离开江心洲才结束。但每逢寒暑假,朱方依然会回到江边寻找江豚。不过,后来江豚“赴约”的次数越来越少,朱方的时间也逐渐被工作和生活所占据。

儿时美好记忆再次被唤醒,已是2012年朱方退休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江豚之殇”的报道,讲述了江豚濒危的处境,呼吁各方保护江豚。瞬间,如电流击中般,江豚憨态可掬的笑容再次浮现在他眼前。于是,去找江豚,成为朱老晚年生活的一件“大事”,只是寻找的地点换到了江豚出没较多的鼓楼区江边路。

此后,朱老每年都要去鼓楼区江边路“江豚观赏地”好几回,每次呆坐一两个小时,期盼与江豚再次“相遇”,但大多失望而归。直到2017年的一天,夕阳西下,晚霞照到江面上,一片红光,已在下关电厂附近等候了近两个小时的朱老,突然看到两个黑点冒出水面。“是江豚!”朱老为之一振,内心百感交集,他目不转睛地看着两只江豚翻腾着向潜洲方向游去。“长江生态好了,江豚的未来有希望了,它们又回来了!”朱老感慨道。

当年的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江豚的总数在1012头左右,比大熊猫还稀少。而近年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实施以来,江豚数量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在长江南京段稳定地生活着一个江豚种群,数量大约50头,比之前增加了近一倍。

针对江豚的保护也在不断升级,南京逐步实现了水、陆、空实时监测。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今年6月又提出拟将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江豚回来了,但要更多的人了解江豚、保护江豚,朱方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事。他将自己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搜集到的与江豚有关的诗文600多首,汇编成了《江豚集》,在亲朋好友间传阅。

这本《江豚集》引起了南京市绿化园林局的高度关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计划从中精选出六十几篇诗文,配上释义和插画,编写一本反映古代诗文中长江江豚的图书,目前出版事宜已立项。未来,更多的人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到古人眼中可爱的江豚形象,也可以看到从古至今人们与江豚和谐共处的种种画面。

“大家都关注江豚、保护江豚,江豚有了保障,我也就放心了。”朱方欣慰地说,“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到长江里成群江豚嬉戏玩耍的场景。”

南报融媒体记者 孙琳

标签:江豚;诗文;长江
责编:束品慧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