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7月17日南京讯 虽然长江1号洪峰平稳过境,但陈国斌依然坚守在龙潭街道营房集镇的江堤上。“他从7月2日开始就没回过家了,24小时不是在站里,就是在巡堤上。”陈国斌的同事张耀乾告诉记者,陈国斌每天巡堤要走上近两万步,胶鞋、雨衣、手电、木棍是他这半个月来最亲密的伙伴。
守好这里就是守住南京
陈国斌是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农水中心主任兼水务办主任,今年 51岁。自7月2日龙潭街道启动防汛 IV 级应急响应起,他就再也没回过家,24 小时守在大堤旁。
7月16日,龙潭街道长江外公记水位达到 9.20 米。下午1点,陈国斌再次上堤。大道河口处原先是砂场码头,现在已经完全被江水淹没,只有原先路边的几棵树木能在江水中露出一点树冠。
陈国斌走在江堤背水坡泥泞的草地里,拿着木棍探查着草丛中的每一处水坑,还时不时地赤脚下去试探水温,探查泥土松软情况。按照陈国斌的经验,如果水温过低有侵骨感,可能是由冒水孔或者漏洞来水,如果泥土松软,堤外就有可能出现跌窝崩塌的现象。
“这两天的防汛依然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背后是近7万龙潭百姓啊。” 陈国斌说,龙潭街道北靠长江,南临便民河,内有三江河,是个典型的“ 洪水走廊”,防汛压力大、任务重。这里的江堤是南京防洪的第一道防线,守好这里就守住了南京。
108 平方公里的防汛范围,64公里的长江堤防,近500名巡堤人员跟着陈国斌一起守了14天。3小时一班岗,一天至少巡三趟,堤顶、堤坡、滩面,穿堤建筑物、堤后沟塘、农田、洼地都留下了龙潭巡堤人的足迹。18平方米的办公室成了陈国斌的临时防汛指挥部,这里既是指挥中心,也是他的值班休息室,沙发为床,吃住都在这里。
防汛30年,从新兵到“专家”
自 1990 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国斌在龙潭先后经历了 1991、1998、2010、2016 年的长江大汛。30 年来,每年汛期他都在第一时间上堤巡查排险,丰富的防汛经验让陈国斌成了龙潭出了名的“土专家”。
手到、脚到、眼到、耳到,是陈国斌对于巡堤人员最基本的要求。摸摸堤边签桩是否松动;赤脚试探水温、土壤;观察堤面、堤坡有无崩挫、裂缝,堤外水面有无浪坎、漩涡;探听水声有无异样 ……只有亲身去感受了,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险情,保护身后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除了四到,五时、三清、三快也很重要。” 陈国斌介绍,吃饭、换班、黄昏、黎明、刮风下雨时,最容易出现疏忽忙乱,遗漏险情,防汛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巡查前后还要做到险情查清、信号记清、报告说清,以及发现险情快、报告快、处理快,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护大堤安全。”
1998 年长江大汛时,他还是个巡防新兵,跟着老站长后面巡堤,99 天没有回过家。“那时候通讯不畅,为了更快发现险情,减少下一组的时间消耗,我们会往巡查过的池塘里丢西瓜,下一组看到漂浮的瓜就会知道这里已经巡查过了。”陈国斌回忆说,参加防汛的 30 年来,虽然经历过几次大汛,但总体上龙潭的江堤没有出现过很危险的状况,只有偶尔会出现散浸现象。
龙潭村村主任陈道胜与陈国斌是多年的防汛“战友”,说起陈国斌,陈道胜赞不绝口。“陈主任每年防汛都冲在第一线,24 小时守堤不放松,尽心尽力、亲力亲为,这次又是快半个月没回家了。劝他回去休息吧,他就说这是他的职责所在,‘守土有责’,这就是我们作为防汛人的情怀吧。”( 张耀乾 杨智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