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读书奇招多!来看古时南京关于读书的那些事儿
2020-04-22 14:25: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1
听新闻

说起南京历史上的读书台,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著名的周处读书台、昭明太子读书台。实际上,历代文人墨客在南京留下的和读书有关的名胜史迹、逸闻轶事还有很多。

明天(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一起来听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雁讲述南京历史上,关于名人和读书的那些事儿。

两大读书台——

“昭明太子读书台”相传有多处,“周处读书台”是个误称

读书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人文历史胜迹。

在南京乃至江南人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知名度最高的,应该是有关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读书台传说。萧统崇文好学,留下的相关遗迹也远不止一处。“据《南史》记载,萧统性爱山水之地,遍览佛经,招聚文人学士,讨论坟籍,商榷古今,并带领他们一起编集图书。”徐雁说,他英年早逝后,被朝廷谥为“昭明”,因而世称“昭明太子”。相传萧统在位于江宁湖熟东北角秦淮河边的梁台上,建造过一座读书楼,召集文人学士在此博览群书,讨论学问。当地百姓称之为“太子台”或“昭明台”。清末秀才徐寿卿在《金陵杂志续集》中介绍说,梁昭明太子读书处,“中建高屋,突兀云表。四面树木萧森,别有风致。至今台已倾圮而基址犹存。惜无人重新建筑以复旧观。”

徐雁介绍,南京之外,在江南各地被附会为“昭明太子读书台”的名胜还有多处。比较出名并且保存较好的是位于常熟虞山南麓的“昭明太子读书台”。在镇江市南招隐山山腰招隐寺内,有一处保存着三间平房的地方,相传也是“昭明太子读书台”。在浙江桐乡县乌镇市河西岸的十景塘北侧,有一处“昭明书室”,民间相传为昭明太子早年随同其老师、文学家沈约读书的地方。在安徽桐城县西鳌峰上的昭明寺内,也有一处“太子读书处”胜迹。

在南京城东南角的江宁路老虎头44号,有一座清代光绪年间所建的老房子。在它旁边,有一处耸立着的石台,就是明代以来盛传的“周处读书台”。

如此著名的“周处读书台”,其实是个误称。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人人皆知,他属于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的典型。其幡然悔悟、改过自新的故事,最早记载在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一书中。

如今盛传你的所谓“周处读书台”所在地,原是周处担任吴国东观左丞时的堂宅,名唤“子隐堂”。徐雁说,至明代时,可能是因为金陵文人顾起元在《客座赘语》中误称此地为“周孝侯读书台”(周处在57岁时战死后,被朝廷追封为“孝侯”)的缘故,南京人就一直接受并沿用了下来。

读书奇招多——

冬天棉被裹脚进木桶保暖,夏天伸腿进大瓮避蚊虫

关于刻苦读书,“头悬梁锥刺股”是最常用的一个典故。古人们勤奋读书的故事不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历史上,南京人勤奋读起书来,比起“头悬梁锥刺股”也不遑多让,各种奇招层出不穷。他们那种亲近书卷、著书立说的精神风范,值得后人发扬光大。

冬天天气太冷,那时没有暖气、没有空调,该怎么办?明代李时勉在读书时就想了个好办法——用棉被把双脚包裹起来放到木桶中,这样就能暖暖和和地读书了,不至于把脚冻僵。夏天蚊子太多,那时没有灭蚊灯、没有蚊香,可怎么办?清代医学家戴天章的解决方法是把两条腿伸进大瓮里,以保证读书时不受蚊虫干扰。这一招,简直和李时勉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京人自古爱读书。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一句“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道尽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们对读书的热爱。很多人为了读书甚至愿意倾尽所有。徐雁讲了一个清代南京人刘曾的故事——他曾经得到他人资助的三千金,便高兴地到扬州全部买书带回南京。刘曾晚年穷困潦倒,依旧在家中“嘉树园”吟诗不止。徐雁说,刘曾著有《习静山房集》,其中有佳句如“沃面一汤同小砚,侧身半榻让残书”“辟地曾栽千个竹,破家买尽一楼书”等,字字句句都能看出他对读书的热爱。还有明代吴国贤,曾经在金陵吉祥寺教授生徒。“他把教书所得,几乎全部用来购买图书,听任弟子借读。”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标签:读书;太子;南京人
责编:胡毅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