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守护健康,南京医疗筑起道道防线
2020-02-25 10:07: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南京市第一医院机器人测量体温。 市第一医院供图

发热门诊守“哨口”,协作机制防蔓延,高科技来助力

守护健康,南京医疗筑起道道防线

南报网讯 50家发热门诊把住疫情防控“哨口”;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协作机制严防疫情蔓延;省、市、区联动形成强大合力;“互联网+”助力疫情防控;防疫一线用上消毒机器人等“黑科技”产品……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南京医疗软件硬件齐发力,筑起一道又一道防线,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有了“定心丸”——你们的健康,有南京医疗“硬核”守护。

发热门诊把住疫情防控“哨口”,协作机制严防疫情蔓延

17位医生实行6小时轮班制度,每个时间段都有2位医生在岗,医院隔离室设有7张隔离床位,同时还预备好15—18张床位。这是记者走访市中医院发热门诊时看到的场景。发热门诊是疫情防控“哨口一线”,全市50家发热门诊把住疫情防控第一关。为全力保障市民健康,各家医院发热门诊都采取“一站式”服务,医务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

守好“哨口”的同时,南京建立了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为守护健康筑起了一道防线。

2月3日,南京市启动社区防控扩大检测工作,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以外的可疑人员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测。经专家分析研判,明确扩大检测的对象主要包括三类人群,病例密切接触者、“三站一场”发现的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人员、近期从武汉等湖北重点地区来宁人员。

遏制疫情传播,密切接触者追踪和管理工作是重要手段,疾控中心的“侦探”——流调员,发挥了重要作用。流行病学调查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每天多少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这些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有多少?这些数字背后是疾控流调员大量紧张繁重的调查工作。疾控中心的流调员要及时调阅发热门诊就诊记录,不断询问相关接触者的近期动向和健康状况,什么时候去了哪里,和谁同行又接触了谁……

省、市、区联动,强大合力造就抗疫“定心丸”

1月28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孙文逵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进驻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鼓楼医院、中大医院的医护人员。省、市医疗资源,一同为救治患者保驾护航。自1月19日第一批医护人员进入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目前进隔离病区的已有100多名医护人员,这些医护人员每4小时一班,6组轮班。

据介绍,省、市专家组还不定期来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开展巡诊和会诊,对疑难和危重症患者随时按需开展远程会诊。这些专家资源,是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的强大后盾。

南京医疗资源丰富,很多大医院都坐落在南京,而且南京各级医院形成了强大合力,省、市、区联动,造就抗疫“定心丸”。

网上发热筛查、远程会诊,“互联网+”发挥大作用

1月25日,南京市第二医院网上发热筛查门诊正式上线。上线以后,医院一共抽调了6名专家在线答疑,他们大都有抗击“非典”“禽流感”“埃博拉”的实战经验。同样在大年初一,南京鼓楼医院也开通了网上发热筛查门诊,上线一周,总访问次数就超过40万。2月10日,鼓楼医院又上线了AI智能筛查导诊服务。

互联网“发热筛查门诊”依托于南京医疗“互联网+”的建设。“互联网+”不仅让市民实现“云门诊”,享受到足不出户就医的便利,在此次疫情中还起到远程援助湖北的作用。1月31日,江苏省中医院的专家通过互联网医院与江苏援助湖北医疗队员进行远程视频交流,为一位患者会诊。之后,医疗队员根据专家组的会诊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案给病人治疗。

机器人、热成像、洗地机,高科技助力加固“防线”

2月1日,一台长得圆滚滚的消毒机器人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感染科“上岗”。医护人员在机器人里加好消毒液,设置好时间、路线后,机器人就开始全自动工作。机器消毒相比人工消毒,操作便捷,消毒效果也更好,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避免交叉感染风险。

2月11日,两个“黑科技”产品出现在省人医门急诊入口——人体热成像测温设备和热成像网络摄像机。

在摄像机人脸识别后,测温设备会自动感应患者头部温度进行初筛,超过设定发热温度后会自动报警,及时锁定人群中的发热患者,大大提高了测温速度,减少了聚集排队等候时间。

疫情期间,医院内负责清洁的人员也大大缩减,但记者在省人民医院看到,走廊、候诊室等公共区域仍十分洁净,这都是智能型无人驾驶洗地机的功劳。据介绍,这台无人驾驶洗地机配置有激光雷达、深度摄像头、超声波、防撞条等多种传感器装置,可以智能自主定位所在环境,自主完成清洗任务,自主避障,自主检查清洁效果,自动报告任务。

南报融媒体记者 程晓 邢虹

标签:发热门诊;医护人员;疫情防控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