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十五日晚,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在南京南站乘坐高铁奔赴武汉。图为队员们与亲友告别。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南报网讯“儿子,你放心地支援武汉吧,不要牵挂家里,社区的同志们很关心我,给我送了好多吃的用的。”2月21日,家住热河南路街道二板桥社区、72岁的李秀茹与身在武汉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生秦湧通话时笑着说。
1月以来,近900户南京医护人员家属像李秀茹一样,享受到了呵护备至的“特殊待遇”。
2月12日,南京又出台被网友称为“温暖10条”的《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为赴湖北医务人员办好十件实事的通知》(下简称《十件实事》),并对所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医务人员、省部属在宁医院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关爱库”,近900户家庭一户不漏。与此同时,3300多名志愿者为这些家庭提供“多帮一”志愿服务。
暖心包、手牵手,细心呵护“你的牵挂”
1月25日大年初一,由147名队员组成的首批江苏医疗队出征武汉,驰援湖北。李秀茹的儿子、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副主任医师秦湧也在其中。
身在武汉,秦湧最放心不下的就是独自在家的老母亲。
鼓楼区热河南路街道二板桥社区书记任泽香得知后,拎着新鲜的蔬菜、水果和鸡蛋上门探望。临走时,她还嘱咐李秀茹别出门,有事就联系社区,并留言“过几天我还来看你”。
任泽香没有食言,在此后近一个月时间里,她和社区志愿者先后6次到李秀茹家,每次都带着米、油、牛奶、水饺等物品。每次离开时,她们还会细心看一下老人的冰箱,默默记下缺什么。前几天,老人的药吃完了,志愿者还去医院帮她取了门慢药品。老人不用出门即可满足一切生活物资需求。
2月20日上午,鼓楼医院护士万婠家里收到了一份“暖心包”,里面有1袋防疫物资、1箱新鲜时蔬和1份肉类套餐,这是《十件实事》出台以来,她家第二次收到这样的“暖心包”了。
“暖心包”是南京市多部门联合爱心企业一起为驰援湖北武汉等地南京医护人员家庭推出的服务,每周一次,由南京邮政的志愿者免费配送。
俊俊的母亲侯红艳驰援武汉,俊俊就读的浦口区凤凰幼儿园老师秦婉得知后,主动打电话给侯红艳,告诉她自己会帮忙照顾孩子,让她放心去前线。这之后,秦婉每天都通过电话、网络视频等方式,对俊俊进行学习指导和生活帮扶。
不仅仅是俊俊,各区教育部门都已梳理出父母在疫情防控一线家庭的孩子,建立个性化关爱档案,由学校安排教师志愿者通过“一对一、手牵手”方式建立联系帮扶机制,定期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全方位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
建立“关爱库”,近900户援鄂医护人员家庭一户不漏
1月至今,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家属都像李秀茹、万婠家属、俊俊一样,享受到了“特殊待遇”。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大年初一,南京第一批医护人员星夜驰援武汉,之后,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家属不断伸出关爱之手。随着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数量逐渐增多,为给他们及家属提供更好的关爱与服务,解除医护人员后顾之忧,近日,南京市根据《十件实事》要求,对所有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医务人员、省部属在宁医院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关爱库”。
近900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近900户需要关爱的家庭,各职能部门根据《十件实事》要求,带着百分百诚意,精准对接。他们的服务是密密织就的柔柔细网,将需要关爱的赴湖北一线医护人员家属呵护其中。
2月21日上午,一群身穿红色志愿服务背心的志愿者与雨花台区民政局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仁恒翠竹园小区。
“感谢你们,可爱的家属,感谢你们的支持才让这群‘最美的逆行者’有了强大的动力……”带着《致全区赴湖北医务人员及家属的慰问信》和食用油等慰问品,志愿者李庆蔚敲开了小区居民楼美华的家门。
楼美华的女儿徐丽雅是鼓楼医院的护士,2月12日晚11点半,女儿突然对她说,自己第二天要随医院去湖北支援。楼美华愣住了,外孙才2岁6个月,女婿又在国外,武汉疫情又是那么凶险……不过她什么都没有说,默默地帮女儿收拾行李。
“感谢你们的支持。”李庆蔚被徐丽雅母女俩“为大家、舍小家”的精神感动了,他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叮嘱楼美华若有什么需要,一定要和自己联系。
李庆蔚是楼美华家“一对一”的志愿服务联系人。《十件实事》出台后,雨花台区制定了详细的落实细则,包括走访驰援湖北医护人员家庭,了解其困难和需求;赠送包括口罩、消毒用品、生活用品在内的“爱心礼包”;落实“一帮一”机制,为每一户家庭落实专属社区联系人。
“今天上门,我了解到徐丽雅家中只有年迈的双亲和年幼的孩子,我一定会多关心他们,悉心照顾他们,让徐丽雅能安心地在武汉与疫情作斗争。”李庆蔚道。
雨花台区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辖区内现有34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这几天,他们一直在加班加点走访这些人家,根据每户家庭特点建立“关爱库”。
位于市中心的鼓楼区有众多三甲医院,其辖区内“出征”的医护人员也最多,超过200人。
仅在鼓楼区宝塔桥街道,就有7名医护人员前往湖北一线。街道负责人在梳理出名单后,第一时间上门慰问。
记者在宝塔桥街道看到,台账里清楚记录着这7名医护人员的家庭情况:赵女士孩子刚上初一,公公婆婆也居住在象山社区;马女士是南京市第二医院隔离病区的护士,出征前把三岁的孩子委托父母带回老家照顾;李女士是江苏省第二中医院感染科主管护师,把家中老人送回老家委托亲戚照料……
“这都是我们上门慰问时了解的情况,我们会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需求,安排专人为他们提供服务,比如,有孩子的家庭会安排教育志愿者;家里老人多,那么会侧重于生活志愿者和医疗志愿者提供服务。”宝塔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其他区同样在迅速行动。栖霞区共有61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区里建立了由区民政局、区文明办、区教育局、援湖北医护人员所在街道及社区等部门组成的区—街—社区三级联动机制。秦淮区有70名医护人员奔赴湖北,2月19日区民政局梳理出名单后,立刻分解到各个街道,当天下午,辖区所有街道负责人即带队上门慰问,了解医护人员家属的需求。
悉心服务,不能有任何疏漏之处。2月13日,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开通南京市志愿服务热线025—83637706,及时响应赴湖北医护人员家属来电诉求。
“如果医护人员家属遇到问题时,不知道找谁,还可以打这个电话和我们联系。”负责该热线的志愿者道。他告诉记者,前几天,一位医护人员的母亲担心女儿穿不暖、吃不惯,想给她寄衣服和营养品,志愿者立刻协调南京邮政,为赴湖北医务人员家庭开辟“绿色快捷通道”,疫情防控志愿者上门收取包裹,并持续跟踪包裹动态,确保以最快速度送到武汉一线医务人员手上。
通过建立“关爱库”,“南京温暖”切切实实落在了实处。
“这样的保障让我觉得很温暖、也很安心。”鼓楼医院护士江雨璐的妈妈如是说。
全社会涌动爱心,“南京温暖”鼓舞前方士气
其实,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社会各界都在自发地以自己的方式关爱在“前线”与病毒作斗争的医护人员及其家属。
2月17日,南京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长山社区75岁老人张秀华家来了一名特殊客人,他是南京晓庄学院文学院大三学生徐鹏。在老人家里,徐鹏帮着整理杂物,打扫卫生,打开窗户通风,拿出被子晒太阳。
徐鹏是作为志愿者来张秀华家里帮忙的。老人患有肺气肿,最近一直咳嗽不断,她的女儿赵春红是南京六合人民医院护士,2月9日紧急出发支援武汉。
徐鹏一周来三次,除了打扫卫生,就是陪老人拉家常。得知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他还特意找了个晚上过来,利用赵春红的下班时间,打开自己的手机让母女俩视频。
“我虽然没有机会在‘前线’战斗,但能参与服务保障医护人员家属,在我看来也是和他们并肩作战。”徐鹏说。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男护士郑智宙目前在武汉,家中只有妻子和2个月大的孩子。其所在小区的物业公司得知后,对他们的物业费和停车费进行了优惠,并叮嘱物业人员为他的妻儿提供生活必需品。
来自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100多名志愿者主动与20户驰援一线的医护人员家庭结对,为其子女开展学业辅导、心理陪伴等服务。
截至目前,南京市已有3300多名志愿者为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家庭提供“多帮一”的志愿服务。
一个个暖心之举,不仅再一次体现了南京这座博爱之都的温度,也鼓舞了前方作战的士气。
2月14日,国家(江苏)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医生姚翠在日记里写道,“当爱人告诉我,医院已把蔬菜等生活必需品送到家里时,我从出征开始就一直努力控制的眼泪流了下来。”
赵春红在得知自己患有肺气肿的母亲不仅有志愿者陪护,还有社区医生定期上门检查后,一颗悬着的心落了下来,“我现在没有了后顾之忧,更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了。”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