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云(右一)正在给病患说明注意事项。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摄
她用耐心细致赢得信任,患者感恩:
池云医生,您“上战场”的样子真帅
虽然已退下“火线”,从隔离病区转往休养区两天,但她还是忙个不停。我们的采访从上午约到下午,又推到晚上。
“很多病人虽然出院了,但还是有很多事项要注意,他们用电话、微信和我保持联系。另外,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我也在做一些思索和总结。”她不太愿意接受采访,但对患者的咨询有求必应。她一直说,自己做的事情很平常,是大家都在做的,不要过多关注她个人。
她就是池云,一个意识不到自己不平凡的平凡人。过去一个月,她一直作为病区负责人,战斗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二院汤山院区)的隔离病房。
由怀疑到信赖
“这个治疗池主任知道了吗?你跟池主任汇报过了吗?”
凌晨2点,60多岁的新冠肺炎患者王阿姨(化姓)突然的一句话,让为其治疗的医生一下愣住了。因为,池云主任早已转到了另一个病区工作,一个难以信任别人的老太太,竟然对仅仅接触了几天的池云如此依赖。
在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王阿姨是一个令所有医护人员“发怵”的病人,有着知识分子的细致和严谨。
“你们的用药依据是什么?”“这种药的药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和副作用?”医生的每一个医嘱,都要被她严厉“盘问”,甚至拒绝配合治疗。
“病人的心情可以理解,她有疑问,咱们就解释,不难!”池云迎难而上,主动揽下了这名病人。耐心的解释、专业的回答、深厚的医学理论功底,慢慢地,老人的心被征服了。
前不久,老太太出院了,她给池云和全体医护人员发来一封文采斐然的感谢信:“多少次,看着你们憔悴的眼神;多少次,目睹你们疲惫的身影,我们的心也在滴血,眼中噙满了感动的泪水。圣洁的白衣天使,我找不到语言来赞美你们,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
“心理医生”远程“援鄂”
作为一名感染科医生,池云却十分擅长“心理按摩”。她常说,“治病,更要治心。”
“池主任常说‘我是患者的朋友’,她从不放弃任何一次救助病人的机会,也从不吝啬给予患者最真诚的关爱。”池云的同事、感染性疾病二科副主任胡志亮说,为了帮助自己与病人更深入交流,她还特意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
这次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中,发生了这样一则小故事。
一天,患者陈先生(化姓)突然激动地抓住她的手,“池主任,求求你救救我老婆吧!”原来,陈先生常居武汉,此次独自回宁探亲,没想到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并收治入院。隔了不久,他在武汉的爱人也出现了疑似症状,她孤身一人、举目无亲,害怕又无助,情绪濒临崩溃。陈先生急得掉下了眼泪,向池云寻求帮助。
可是,疑似患者远在武汉,这个忙如何帮呢?
“别急,你把我的微信给她,我来给她远程检查。”池云并没有因为事不关己而推辞,相反,每天都通过微信与陈先生的爱人频繁交流,随时解答她的疑问。
“主任,您看我的情况好吗?”
“你一分钟呼吸次数平稳,肯定没问题!如果是‘白肺’,我请你吃饭!”
“我怕我没机会了,感觉一天比一天差。”
“我看了你的CT和抽血报告,情况在好转,放心!”
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继续,不分白天黑夜,再忙、再累,池云都会和她沟通,安抚她焦躁的情绪。
在病房里照顾陈先生,出了病房,还要“远程”照顾他的爱人,同事笑称,“你这也算‘援鄂’啦!”池云则说,“如果我不管她的事,我的病人也搞不好。作为医生,我只是费点事,但对他们是很大的帮助。”
出院那天,陈先生的爱人深情地传来一则微信,“以前觉得医师只是个职业,现在觉得,这是个普通人做不来的职业;池主任,您上战场的样子真帅!我康复了,也请你保护好自己,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希望好起来!”
女儿眼中喜欢“瞎操心”的妈妈
“除夕那天她值夜班,走之前还和我说,大年初一早上就回来陪我吃饺子。结果我等到中午也没等到人。”谈起妈妈的这次离家,池云的女儿王心池不禁有些责怪。
王心池回忆,后来她打了好几通电话,才知道妈妈已经进了隔离病房。这意味着,妈妈将要再次和她暂别至少一个多月,像17年前抗击“非典”时一样。
“可能我心比较大,觉得她饿不着,孩子爸还在家呢。”说起女儿的责怪,池云有些不好意思,“这边很忙,病人病情要分析、心理要交流,确实没顾得上。”
孩子大了,她少了后顾之忧。2003年抗击“非典”时,她也在最前线——市第二医院紫竹林院区的隔离病房。那年,王心池才4岁多,隔着医院铁门和警戒线哭喊:“妈妈!你回家呀!”回忆起这些,池云不禁红了眼圈。
17年后,已是大四学生的她更明白妈妈的责任,知道她一定会冲锋向前,不会退却。“唯一让我担心的是,她太操心了,太负责了,太‘爱’她的病人了。她一定又忙得团团转,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她说,妈妈身体不大好,有头疼的毛病,但特别喜欢“瞎操心”,对病人事无巨细地关心,她的电话是病人的“树洞”,真怕她劳累过度、身体受不住。
两天前,池云退下“火线”后,母女俩畅快地通了两个小时的电话。“过几天我们就能见面了,想跟她面对面好好说说话。”池云说。
为救3个月大患儿,她嘴对嘴吸痰
采访中,池云总是强调,自己做的事很平常,很多医生护士都会做,甚至在别的医生眼中“惊心动魄”的事,她都不大记得。
感染二科年轻医生孙丙虎回忆了这样一件事。
“那天我值夜班。前一天半夜,池云主任收治了一名狂犬病患者,她下班前对我反复叮嘱,一定要留心这名患者,注意他的身体状况。”凌晨1点,狂犬病患者开始烦躁不安,家属十分害怕和慌张。孙丙虎和值班护士一边治疗患者、一边安抚家属,忙得转不开身。突然,另一间病房响起呼叫,是一名3个月大的百日咳患儿发病了。
百日咳,一种咳起来要命的咳嗽。如果发生呼吸憋停,分秒之间就会夺去小儿的生命!
越想越怕,孙丙虎一边往患儿处赶,一边默念要是池主任在就好了。当赶到病房时,他发现池云已经在实施抢救,嘴对嘴地为孩子吸痰。原来,患儿夜间突发抽搐、惊咳,家属赶紧抱着孩子到医生办公室求救,而池云刚好在办公室。原来,她放心不下狂犬病患者,一直没敢走,又去巡视的时候,连白大褂都没来得及穿,就撞上了紧急情况。她发现孩子气道已被痰堵住,准备吸痰管、吸痰器已来不及,便当机立断嘴对嘴为孩子吸痰,成功抢救了百日咳患儿。“到现在我还心有余悸,真心感谢池主任!”孙丙虎说。
孙丙虎心有余悸,池云却已经记忆模糊。她说,嘴对嘴吸痰很多医生护士都做过,这“很平常啦”。这就是池云,不仅“上战场”的样子很帅,平凡的时候也很帅。不需要豪言壮语,平凡的话已足以勾勒她的伟大。
南报融媒体记者查金忠
通讯员魏林玲朱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