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靠江护江”,南京江豚保护区有这样一群特殊志愿者
2020-01-21 10:48: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赵俊举着手机准备随时拍下探出水面的江豚。 南报融媒体记者 顾小萍摄

  南报网讯“快看!那儿有一只!”大胜关公路桥下,浦口一侧的江豚保护区观测点,志愿者赵俊喊道。不过等记者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调皮的江豚已经钻入水下,只留下一片浪花渐渐散去。

  1月18日,南京迎来久违的无雨天气。早晨8:00,记者到达大胜关桥江豚保护区时,赵俊已经工作了一个多小时。穿着过膝的雨靴和江豚保护志愿者工作服,他在江边来来回回走着,眼睛始终紧盯江边。

  冬日的江边,寒气尤显逼人。赵俊的脸冻得铁青,举着手机准备随时拍照的两手冻得红红的。“早习惯了!再冷的天,我们上午都要在这里站上四五个小时。”赵俊告诉记者,大胜关桥江豚保护区由他和其他4位伙伴常年负责值守,只要不下雨,他们每日必到,冬天从早晨7点一直到下午5点,夏天则是从早晨5点一直到下午5点。

  记录值班时间内看到的江豚数量、拍摄相应的画面和视频、劝阻在保护区内垂钓、观测有没有船只闯入保护区等,是观测员的重要工作。“今天天气条件不佳,江面水汽特别大,再加上水位低,江豚活动位置距离观测点位置太远,很难拍到清晰画面……”就在赵俊跟记者聊天时,远处又有一只江豚将脑袋探出了水面。

  9:00刚过,观测员杨金龙骑着摩托车来了。杨金龙是这个观测点的小队长,平时即便不是他的值班日,他只要有时间都会来看一看,这个习惯从他2016年成为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后,一直保持到现在。

  让记者意外的是,杨金龙和赵俊在成为江豚保护志愿者前,曾是浦口渔民新村的渔民。杨金龙成为专业捕鱼者是1995年,那年才21岁。“那些年,离江就两三公里的渔民新村一直是靠江吃江。”杨金龙回忆,“每年3月到7月是刀鱼捕捞季,渔民新村所有职工每天5点出发,上至板桥汽渡,下至新河口,都是我们打鱼的活动点,每天两网,一网刀鱼就有一两千斤。”可是丰收并没有持续多久,2000年左右,能捕获到的刀鱼越来越少,有时一网就一二十斤。2004年,南京开始设立禁捕期,2016年全面整治,渔民全部上岸,渔民新村的所有渔民正式告别“靠江吃江”的日子。

  不做渔民还能干啥?杨金龙、赵俊等四处奔波着打点零工。那年,南京江豚保护协会招募志愿者,杨金龙、赵俊和其他10个邻居一起报名成为志愿者,“我们要从‘靠江吃江’变成‘靠江护江’。”杨金龙说,刚当渔民的时候,他时常见到江豚,后来渐渐少了,“这几年又不一样了,一天看到十六七头都不稀罕。江水也是一年比一年清。”杨金龙和赵俊明显感受到“长江大保护”之后的可喜变化。最让他们惊喜的是,去年7月的一天,杨金龙一下子看到了4只小江豚探出水面呼吸,“证明江豚家族正在这里繁衍壮大呢!”

  一个人在江边来来回回走上一天,这样的日子可谓单调乏味,但杨金龙和赵俊却不这么认为,“每次看到江豚都很欢喜。每年3月江水渐涨后,爱在浅滩活动的江豚就会往江滩边游,到了六七月份水最大的时候,我们现在站的这个观测点,距离江豚近在咫尺,能清清楚楚拍下它们逮小鱼小虾的画面。”杨金龙还注册了一个抖音号,记录江豚的点点滴滴。

  上午10:00后,已是涨潮时分,记者又一次看到了江豚。

  今年春节长假,杨金龙准备改变前几年“无休”的惯例,“保护长江、保护江豚,现在已成为很多南京人的自觉行为,歇上几天没有问题。”他说。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南京正举全市之力推进长江生态环境治理,渔船上岸、关停江边化工企业、取缔中小码头、植树造林……正是这样的“久久为功”,迎来了一只又一只江豚的归来。

  南报融媒体记者 顾小萍

标签:江豚;金龙;志愿者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