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南京作为
2019-12-11 17:26: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本报记者 冯芃摄

  南报网讯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作为江苏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南京始终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倡导者、有力推动者和坚决执行者。仔细梳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由南京承担的重点任务清单共有五大方面32项,涉及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更高水平协同开放等。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南京如何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扛起南京担当、展现南京作为、贡献南京力量?请看专家学者的思考。

  扬江苏之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

  陈柳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是指导长三角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中央对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据统计,《规划纲要》中直接涉及到南京的任务就达32项。同时,南京作为江苏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扬江苏之长、发挥辐射示范作用的过程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扬江苏制造之长。《规划纲要》指出,苏浙皖各扬所长,其中江苏要扬制造业发达和开放程度高之长。南京是推进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主要节点、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生力军,正在推进江北新区的“芯片之城”和“基因之城”建设。在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南京坚持走自主可控高端化发展的路子、数字支撑智能化发展的路子、低碳集约绿色化发展的路子、二三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路子,必将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做出新的贡献。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实施科技创新战略需要将科教资源丰富的重点城市作为创新节点,更要通过分工和协作充分利用长三角的创新要素。《规划纲要》把“创新共建”放在规划原则首要位置,提出联合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就是要以长三角为整体参与国际竞争,体现国际竞争力。南京众多的大院大所和大中型科技企业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应当成为牵头进行联合技术攻关的生力军。《规划纲要》鼓励长三角地区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到科教资源相对薄弱地区办学,推动高校联合发展,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发展职业教育,做大做强江苏软件等特色教育集团。南京要发挥科教资源优势,通过联合办学、网络教学等方式,将南京科教资源扩散到整个长三角范围,实现资源共享。

  做好都市圈跨界融合示范。《规划纲要》要求加强长三角都市圈间合作互动,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强化南京都市圈与杭州都市圈协调联动。都市圈发展思路的前提是要有打破区域行政区划界限的微观机制。过去江苏昆山等地由于产业发展的自然规律,成为上海都市圈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的马鞍山、滁州等地因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较早成为南京都市圈成员,在省市交界地区的跨省都市圈建设中走在一体化前列。《规划纲要》对于打破行政界限的跨界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抓手: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跨界生态文化旅游发展,这将为南京都市圈建设提供新的活力。

  强化枢纽地位。交通建设是南京枢纽建设的根本,要加快空港、海港、高铁、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枢纽的高水平建设。按照《规划纲要》要求,优化提升南京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加快建设长江南京以下江海联运港区、推动北沿江高铁、沿江高铁武合宁通道等规划项目开工建设,推进宁杭二通道的规划对接和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宁马、合宁、京沪等高速公路改扩建,提升南京与主要城市之间的通达效率。与此同时,要努力建设南京信息枢纽中心,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南京的率先应用,建设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把枢纽经济的高质量和创新性建立在交通枢纽、信息枢纽、科技枢纽的综合基础之上,充分释放南京在科教人才、历史文化、产业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城市功能品质整体提升,提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级。

  打造双向开放高地。南京是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要努力构建跨境电商枢纽,与兄弟城市合力打造全球数字贸易高地。发挥南京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在集聚总部经济方面优势,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全球总部、区域性总部,以及国内大企业全国性总部或全国功能性总部等“高端”总部。与此同时,将增强全球资源集聚能力、国际资本的承载能力与共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等高水平“走出去”的开放平台形成有机统一体,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双向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园区建设,打造南京的海外“桥头堡”,支持南京企业组团出海。

  做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的策应。《规划纲要》将高标准建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作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主要抓手,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之中。南京在自贸区建设中要借鉴学习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在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人员从业自由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一步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在此基础上,南京自贸区要更加注重开展差异化、首创性探索,努力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要形成一系列综合改革成果,让自贸区成为南京全域联动的引擎、制度创新的高地。

  (作者为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教授)

  提升发展层级和能级,谋划产业高端发展

  黄斌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的基础是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南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起,提升南京产业发展的层级和能级,实现产业高质量高端化发展。

  一是推动江北新区构建长三角科创产业高地。当仁不让,主动承担江北新区在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的使命,加强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合肥科学城、G60科创走廊的联动,共建多层次产业创新大平台。江北新区要以建设“基因之城”“芯片之城”和“新金融中心”为核心,与长三角各市共建产业链、共享创新链,加强合作与互动,以集聚效应吸引来自长三角各地的创新资源落户江北新区,实现上下游融合发展。要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落户江北新区为契机,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集聚长三角优质创新资源,形成高端研发创新成果转化源。要牵头联合长三角重点高新园区,共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制高点,整体布局一批大产业和大项目,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将江北新区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长三角科创产业高地。

  二是推进地标产业融入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顺势而为,将南京重点打造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生物医药五大地标产业,融入《规划纲要》提出的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建设,与长三角相应产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组建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创新联盟。要高标准制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地标融入长三角实施方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服务链和联盟链,构建符合“一体化”产业创新需求的协同机制,针对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南京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区域技术协同攻关,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跨区域协同,进一步提高南京地标产业的技术密度和创新浓度,打造“江苏第一、全国前三、全球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地标。

  三是推进新型产业组织融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趁势而做,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圈”,推动南京融入长三角国际科创中心,密切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支持互建共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飞地”。要深化科研组织体制改革,建设长三角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体,长三角产业技术研究与服务战略联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集聚一批高端创新人才,争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重大科技专项布局南京。要推动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浙江科技大市场和安徽科技大市场等建立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开展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交流与培训,支持南京承办国际创新挑战赛等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进创新要素的跨区域高效流动,发挥南京在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作用。

  (作者为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中心主任、研究员)

  观大势谋全局,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桂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他深刻指出,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作为江苏省会、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有助于推动南京现有资源有效整合、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加强南京同周边其他城市之间的协同联动、功能统筹,提升南京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有助于南京科技资源共享,有助于南京科创人才交流及科创企业发展。南京要更加主动地观大势、谋全局,抢抓契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南京可以加大对企业设备投入和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解决科技投融资难问题,增强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紧迫感和吸纳创新成果的主动意识,进一步引导企业调整优化结构,承担重大项目研发任务,扩大创新主体规模。

  二是深入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加快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无论是企业、高校还是科研机构都应该根植创新理念。南京要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建技术中心,进行人才交流,促进企业家、科学家和大学教授相结合,联手合作,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建立大学高科技园区,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壮大创新人才队伍,重视创新型人才培养。南京要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搭建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年轻优秀人才为重点,以培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优化队伍结构,改善培养方式。坚持“做人做事做咖啡”的原则,不论是学生的培养还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始终将人品放在首位,只有会“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其次是注重个人能力的提高。最后是“做咖啡”。每个人都会回归生活,南京应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在人才住房、人才医疗和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做到“人才用好现有的、培养自己的、引进急需的、留住关键的”。

  四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健全科技服务工作机制。南京要加强与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完善推动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措施。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完善由高层次专家、企业家、科技人员、政府部门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决策及论证机制,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政策解读、技术研发、项目申报、成果转化、资质认定等全过程专业服务。打造科技孵化中心、合作中心等创新载体,完善“互联网+科技服务”模式,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同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重奖重大科技成果,为南京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保驾护航。

  (作者为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释放人才在创新名城建设中的新动能

  周文魁

  人才是城市发展中最关键的要素,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要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契机,进一步强化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以人才一体化战略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人才在南京创新名城建设中的新动能。

  一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推动人才开发一体化。近年来,南京周边的上海、杭州等城市举全市之力加强人才招引,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南京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虹吸效应”。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南京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人才工作实际,联合长三角各市共同编制区域人才一体化开发规划,加强和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城市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形成分工有序、优势互补的协同放大效应。要完善区域人才利益共享机制,积极探索建立以成果共享、资金共享、人才共享为主要特点的沪宁杭人才经济走廊,实现各类人才在区域内的合理分布和高效配置,进一步提升南京的人才使用效率,以区域人才一体化推动形成城市发展合力。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教育一体化。2018年12月,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教育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协作框架协议》,长三角进入教育合作新阶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推进人才教育一体化已成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南京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探索建立沪宁杭高校联盟,开展和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跨区域联合办学,编制三地互认互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三地间的教师进修和学生交流,逐步实现三地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的学科共建、教师共享、课程共选、学分共认。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南京和周边城市在职业教育上的协同合作,搭建区域间校校、校企合作办学和培训平台,打造以南京为龙头的区域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加快人才环境打造,推动人才服务一体化。2018年3月,苏浙皖沪三省一市共同签署了《三省一市人才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目前各地人才服务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一体化人才服务环境将成为推动人才工作的重要抓手,南京要率先在人才评价、人才医疗、人才子女教育等方面,打破省际和区域壁垒,逐步建立起长三角各大城市相互认同、有效衔接的人才评价和人才服务体系,实现各类人才服务资源的一体化利用。要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创建以南京为核心的区域性人才信息中心和人才招聘网站,实现区域人才信息共享互利。

  四是推动人才自由流动,探索人才户籍一体化。长期以来,由于户籍限制的存在,人才流动手续复杂、程序繁琐,阻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区域间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将逐步建立,南京要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改革,探索各大城市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统筹管理,打破人才跨区域流动障碍,大力推动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价值共享。要建立区域间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类人才相贯通的职位评价体系和岗位参照体系,完善区域间企事业单位的双向交流挂职制度,吸引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优秀人才进入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南京高质量发展贡献聪明才智。

  (作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副教授)

标签:长三角;南京;研究院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