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共治共享 南京城市治理开启“全民模式”
2019-11-25 09:27: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协助解决城市顽疾,是南京摸索出的城市治理创新实践。2013年《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的出台,更是以立法形式固化了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制度,城市管理开启共治共享模式。

  成立“城治委”,公众参与城市治理形成制度化

  不拴狗绳、未办狗证、不清理狗粪……养狗太任性,南京一年纠纷近万起。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公众委员调查发现,多数人赞成违规养犬与个人诚信挂钩。目前,公众委员们已起草《关于加强南京市规范文明养犬治理的决议》,不久将在市城市治理委员会会议上进行审议。

  南京市城管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跟很多地方一样,南京的城市管理工作也曾经陷入整治、回潮反复循环的怪圈。虽然城管部门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满意度不高,亟待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妥善解决。

  2012年,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委托南京市政府专题研究完善城市综合管理及其立法课题。经过一年多广泛调研,课题研究报告和立法建议终于成形,并最终转化为地方性法规草案——《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于2013年3月1日起施行,是国内首部关于城市治理的地方性综合立法。

  2013年5月,南京市又成立了城市治理委员会,下设城治办在城管局。“这代表着城市管理工作由单一思维转变为多方思维、由单一意志转变为多方意志、由单一管理变为多方参与。”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说,长期的政府单向管理体制,转为政府、公众的双向互动。

  市城治委由公务委员和公众委员组成。其中,公众委员面向社会招募,摇号产生,至今已产生三届,专家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和市民代表各占三分之一。公众委员平时参与城市管理的各项工作,观摩监督城管执法等,还可以和市长、局长同桌议事,当面反映问题,为城市治理提供“最强大脑”。占道经营、黑臭河治理、智慧停车等主题在大家观点的交锋和思维的碰撞中,破题思路也愈发明晰。

  历时5年,南京摸索出这条有特色的城市治理公众参与模式,搭建了良性互动的公众参与治理平台,建立了开放高效的城市治理机制。“去年,‘南京市城市治理法治化的创新实践’项目获得‘中国法治政府奖’。”市城管局公众联络处处长刘晓丽说。

  居民列“清单”,老旧小区整治“里子”更贴心

  小区怎么改,居民说了算,在居民自主参与、共建共治的整治理念引领下,今年进行综合整治的93个老旧小区,不仅“面子”漂亮,“里子”也更贴心。

  位于升州路附近的渡船口小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只有两幢高层建筑,入住396户居民。整治启动前,小区物业办广泛进行入户调查,充分听取居民意见。“空调越装越多,配电房已无法适应需求,每年夏季频繁跳闸”“楼幢里消防设施已经老化,万一有火情,消防设施派不上用场非常危险”……居民们开出了“整治清单”。小区整治预算共300万元左右,资金全部用于解决居民最迫切的需求。

  “此前老旧小区整治的‘民主’要求体现在方案征集群众意见、过程公开接受群众监督、结果交给群众评判等方面,但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南京市物业办主任陈丹琦告诉记者,眼下南京老旧小区整治的“民主”正通过制度进行明确,例如征求意见需要“两上两下”,即规划方案设计之前必须下到小区充分摸底,形成初步设计;设计方案做好后再听取居民意见,根据意见修改完善,之后才能进入公示阶段。

  人人有责,10万市民成为城市治理志愿者

  秦淮区王府东苑小区今年夏天撤除了所有单元楼前的垃圾桶,在小区小广场一侧集中设置投放点,开展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自那以后,居民吴桂珍就变得比较忙碌了。作为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志愿者之一,轮到她值班时,上午7点半到9点、下午6点到8点,她都要站在集中投放点,指导居民准确分类投放生活垃圾。吴桂珍说,她家窗户正对着集中投放点,值班之外的时间如果看到居民投错了,她也会喊一声,督促他们改正。几个月来,小区垃圾分类成效明显,居民分类准确率超过70%,以往敞开式塑料大垃圾桶垃圾满溢、周边污渍、苍蝇、蚊子围绕的现象消失,小区变得整洁有序。

  溧水区石湫街道葫芦坝村,有83户家庭291名村民,人人都是城市治理志愿者,彼此之间互相引导纠正,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经过近一年努力,该村已打造成全区农村垃圾分类示范村。

  记者从南京市城市治理志愿者协会了解到,目前南京已有约10万市民加入了城市治理志愿者队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志愿担当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员、城管法规宣传员、文明卫生倡导员、城管执法协助员、城管问题监督员、公共设施维护员和方便市民服务员等,为城市治理贡献力量。

  全民参与城市管理,共治共享宜居宜业南京,为新时代南京的发展汇聚起磅礴力量。

标签:城市治理;南京市;城市管理
责编:王宛璐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