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数据助博物馆暑期精准“圈粉”
2019-08-23 08:4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朱凯  
1
听新闻

  

  孩子们在专家老师的带领下寻访南朝石刻。 六朝博物馆供图

  

  南博暑期动物“缘”亲子互动展现场。本报记者 冯芃摄

  炎炎夏日,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各类文博场馆,成了市民文化休闲、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每年七八月份,都是南京各大博物馆的客流高峰期,由青少年及家长组成的“亲子团”构成了参观群体的主力军。如何精准对接不同观众群体的兴趣和需求,策划设计丰富多彩的人气展览、寓教于乐的社教活动,成了各家博物馆每年暑期的“必修课”。

  一个博物馆是否受欢迎,除了客流量,还取决于观众的“好评度”与“回头率”。近年来,南京很多博物馆开始苦练“内功”,有针对性地收集分析参观、展览、社教、文创等运营方面的大数据,为观众提供更加精准、对味的文化服务,让更多走进博物馆的观众,变成爱上博物馆的“粉丝”。

  【邀观众一起策展】

  展什么、怎么展,孩子们说了算

  为什么六朝文人喜欢坐牛车?蝴蝶与太阳能电池有什么关系?防毒面具为什么有个“猪鼻子”……今年暑期,南京博物院特展馆推出的《暑期动物“缘”亲子互动展》,通过趣味文物、动物标本与互动装置,带领小观众们跨越古今,在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中了解传统文化和科学知识,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缘。

  此次展览主要面向4岁至10岁的亲子家庭,汇集了国内多家博物馆及相关机构的文物藏品、动物标本和影音资料。在展览序厅搭建的“仿真森林”中,老虎、金丝猴、鳄鱼、蟒蛇等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让孩子们仿佛走进了狂野而神秘的动物世界。

  这个充满沉浸式互动体验的“动物园”,是继去年暑期“称霸侏罗纪——我是一只威猛的恐龙”特展后,南博推出的“亲子互动展第二季”。此次展览的一大不同之处,是请来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策展”。

  你喜欢什么样的展览方式?对哪些动物知识充满好奇?有没有兴趣了解古代文物里的动物元素……今年3月23日,南博请来了15组亲子家庭、幼儿园和小学在职教师以及热爱历史、喜爱动物的观众,以访谈会的方式,为暑期推出的第二季亲子展出谋划策。策展团队现场“剧透”了部分参展文物图片,并耐心倾听观众的兴趣点以及对相关社教活动和互动环节的期待,为接下来的展陈设计、文物遴选与教育课程提供参考。

  南博社会服务部主任、策展人郑晶告诉记者,2018年南博共接待观众366万人次,仅七、八两月就有100万人次,占全年客流量近三分之一,其中大多数都是大人小孩一起出动的“亲子团”。去年暑期的“称霸侏罗纪”亲子展尽管有收费门槛,参观人数依然高达13万人次。

  “同一个主题,展什么、怎么展,策展人与观众的关注点往往会不太一样。”郑晶说,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对话等形式,可以更准确地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点,让最终呈现的展览内容和形式满足观众的需求。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受访的小朋友,都希望能有VR展示、多媒体互动墙等互动体验环节。为此,策展团队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个与“微笑精灵”江豚互动的VR装置。

  在古代,江豚的数量很多,4500年前的古人根据江豚在水中游动摆尾的样子,烧制出了一件陶壶。展览现场,孩子们可以通过VR互动装置,了解这件陶壶的历史知识,还能给“小江豚”喂食、观看它喷水,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体验中,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走出展厅看世界】

  学考古、访石刻,量身定制“行走的课堂”

  

  小朋友们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体验皮影戏。南京市博物总馆供图

  博物馆是青少年的“第二课堂”,但拓展课程的“教室”却并不局限于博物馆的展厅。在南京,以博物馆为载体、整合各类文旅资源的精品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领略“诗和远方”,收获知识与快乐。

  8月12日—13日,六朝博物馆与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回望六朝”系列研学活动,带领20多名小朋友第一次走进考古工地,寻访南朝石刻,实地了解南京城的历史变迁,上了一堂生动又新鲜的“校外历史课”。

  “西街遗址属于复杂叠压型遗址,从西周一直跨越到明清、近现代,光地层就有9层。其中,文物遗存最丰富的就是六朝时期。”研学活动的第一站来到了西街考古工地现场,孩子们在考古专家的讲解下,实地学习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学理论,并近距离观察六朝时期的历史遗迹和出土文物。在考古工地一旁的“试验田”中,小朋友们拿上洛阳铲、手铲等工具,动手模拟考古发掘,将发掘出的瓷片标记号码后带回博物馆中进行修复。

  第二天,“研学小分队”又在文物专家的带领下,实地寻访位于栖霞区的萧景墓石刻和萧憺、萧恢墓石刻,学习南朝石刻的礼仪制度、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回到博物馆,带着参观考古工地和南朝石刻的满满收获,再与馆藏六朝文物的近距离对话,让孩子们发现一个更加真实鲜活的六朝社会。

  近年来,每到七八两月,南京各家博物馆无一例外地会迎来全年客流量的峰值。去年,全市博物馆客流量的最高峰就出现在7月,单月接待观众数量突破390万人次,今年暑期的客流量也是有增无减。

  六朝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暑期以来,六朝博物馆客流量达10.8万人次,其中超过三分之一是青少年观众。往年针对青少年观众的社教活动,基本都在博物馆内部举行,这次“回望六朝”研学活动第一次把“课堂”拓展到了户外,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自己身边的文化遗产。

  ”从很多家长和孩子们反馈的信息来看,孩子们对实地观察体验、自己动手实践这样的活动形式最感兴趣。”该负责人表示,研学活动相当于“深度游”,因此不能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面,要从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角度来设计活动内容和开展形式。“这次研学活动把馆外实践和馆内学习结合起来,侧重体验性和实践性,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做到知行合一。”

  【用创意激活文物】

  爆款频出,匠心文创成“圈粉利器”

  “凡我子孙,务要忠心报国,事上必勤慎小心,处同僚谦和为本,特谕,慎之戒之。”南京市博物馆馆藏的“黔宁王遗迹”金牌,刻有沐英留给子孙的训诫,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古代墓葬中发现的唯一一件来自显赫家族的家传遗训。短短三十个字,充满儒家传统的为人处世之道。

  最近,一款“黔宁王家训”周计划本,成了南京博物馆圈的网红文创。这款家训计划本承袭了“黔宁王遗迹”金牌的黑金两种配色,封皮分别题有“慎”和“戒”两字,黑色大气,金色庄重。有意思的是,计划本后衬里还藏着“黔宁王遗迹”金牌的文物卡片,以及一页贴纸。贴纸上的内容有“慎之戒之”、“烟”、“酒”、“剁手”、“熬夜”、“懒”、“馋”,自己有哪个坏习惯,随手一贴,时刻提醒自己“慎之戒之”,学会管理时间、健康生活。

  展览,是文物与观众见面的平台与载体,在这里,观众对文物展品的兴趣和认同,可以通过实物化的文创产品来实现。文创产品火不火,不仅决定着“最后一个展厅”的人气,也是博物馆圈粉年轻观众的一大“杀器”。

  近年来,南京各家博物馆立足自身馆藏资源和特色,用各种奇思妙想,将沉睡在博物馆库房的古代文物轻轻唤醒,幻化成时尚典雅的实用品走进现代生活,融入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去年暑期,“穆夏——欧洲新艺术运动瑰宝”特展在南博展出,3个月展期内,其文创产品销售额达500万元,首次超过展览门票收入(400万元)。

  在南京博物院文创部主任邱永生看来,博物馆应该紧密结合自身展览,开发具有展览特色与精髓的文创产品,将观众对文物展品的兴趣和认同,转化为文化消费。穆夏特展只有短短3个月,而文创产品开发却历时半年。开展前,设计师与策展人充分沟通,了解展览主题设计及主推画作。结合南京的地域特征和自身文创产品开发优势,最后选取了花卉、黄道十二宫、羽毛、报春花等画作开发了41类、100多种产品。

  穆夏特展推出的文创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考虑到展期正值暑假,为了满足学生群体的需求,文具类产品占了近1/4。穆夏画作走的是唯美路线,设计师在产品开发上专门设计了很多受女性青睐的产品,比如首饰、丝巾、化妆镜,以及穆夏鸢尾花香水、带有花果味的咖啡和清香的牡丹花茶,让观众在观展之余也能品味到穆夏画中的芬芳与甘甜。据统计,穆夏特展的文创产品销售量达24.07万件。

  【大数据苦练内功】

  博物馆“圈粉”,重在回头率满意度

  

  “黔宁王家训”周计划本。南京市博物总馆供图

  

  六朝魔方。六朝博物馆供图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随着时代变化、社会发展,公众对博物馆的文化需求,早已不是当年静谧幽深的文物陈列室所能承载。新时代的博物馆,要汇聚起各类社会资源,用高质量、多元化的文化供给,让观众从走进博物馆到爱上博物馆。

  2016年,我市启动了打造“博物馆之城”的“123”计划:用3年时间,努力实现在全市建有100家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200场主题展览、吸引3000万人次参观的目标。2016—2018年,全市博物馆共举办展览936场,组织社教活动8756场次,共有1.05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参观。如今,数字上的目标业已实现,接下来的“指挥棒”,应该要转向运营、展览、社教、文创的高质量。其中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博物馆“圈粉”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观众对博物馆文化服务的回头率和满意度。

  互联网时代,席卷而来的数字浪潮,打破了长久以来博物馆与公众之间在时空与情感上的隔膜。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认为,博物馆不能把数字化当作“赶时髦”,而是应该着眼于运用数字技术这一新工具,进行新形势下的文化再创造,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近年来,国内博物馆与数字化的融合探索,主要集中在虚拟博物馆、微信导览、文创电商平台等新产品、新服务,从长远来看,利用数字技术练好“内功”,提升博物馆现代化运营管理水平同样重要。比如,建立博物馆数字信息平台,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直接与公众建立联系,针对运营情况、展陈策划、社教设计、文创研发等进行大数据归集分析,有效掌握观众群体构成和不同兴趣需求,实现精细化运营、精准化服务。

  本报记者 朱凯

标签:博物馆;孩子;石刻
责编:陈奂旭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