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专门提出打造“科创企业森林”目标。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是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今年监督重点。7月30日,该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来自科技企业的市人大代表和南京市科技局、工信局负责人走进《金陵民声热点网谈》,南京为什么没有孕育出阿里、腾讯这样的科技领军企业,成为网谈热点。
“造林”初见成效
网谈开始不久就有网友提问,什么是“科创企业森林”?森林首先要有树种。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傅浩介绍,“科创企业森林”的“树种”从孵化器孵育企业开始,到初创型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科技型上市公司、科技领军企业等,涵盖大中小科技企业各个梯度,因此被形象比喻为“科创企业森林”。
打造“科创企业森林”,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可科在线表示要种好“三棵树”:放眼全球“移植大树”,形成全产业链的“森林群落”;推动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播撒“阳光雨露”,打造苗圃“培育树苗”。
目前“造林”初见成效。截至去年底,南京高新技术企业达3118家,较上年增加近70%;科技型领军企业28家,入选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今年上半年,全市获得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318家,超过了去年全年总量。
为人才安居想办法
人才是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关键。有网友提出,南京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创新人才集聚,接纳引进全国优秀精英人才。
“南京实施的鼓励扶持政策,实现了从高精尖、高层次人才到刚毕业的大学生全覆盖。”傅浩说,为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南京将人才安居办法适用对象的住房租赁补贴延长至3年,降低引进人才的生活成本。截至去年底,已累计为8.44 万名人才发放该补贴4.77亿元。
参与网谈的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高级数据分析应用经理顾磊,为最近出台的《南京市企业博士安居工程实施办法》点赞。他说,南京最近把河西的明星楼盘青奥村项目作为首批购买型房源,并确定3.5万元/平方米(精装修房)的较低均价,较好体现了南京对引进人才的诚意。
但南京的人才潜力还需进一步发掘。南京市人大代表、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主任汪旭东直言:“南京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云集、高端人才密集,但我觉得这些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傅浩现场表示,南京提出的“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工程,就是为解决科教资源转化不够的问题,“下一步我们要把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起来。”
为南京的“阿里”培厚成长沃土
“在科技企业里,深圳有腾讯,杭州有阿里,南京为什么没有产生这种领军型的大企业?为什么有高原却不见高峰?”主持人问出许多网友共同关心的问题。
南京市人大代表、江苏金晓电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红梅认为,这与南京产业结构偏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偏慢、生产性服务业占比较低以及南京商业文化偏保守等有关,和政府监管理念也有一定关系。比如,发展跨境电商需要在外贸、海关、税务管理上予以支持,发展无人驾驶需要交通、公安等方面予以支持,“政府需要在支持创新和严格监管上找到更加合适的平衡点”。
傅浩表示,打造“科创企业森林”,目的就在助“小树”成长为“参天大树”,发展成为南京的腾讯、阿里。“下一步,南京将注重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因地制宜、因企施策,让科创企业幼苗茁壮成长。”如对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政策的重点是研发补助、按纳税额给予奖励等,突出给资金;对后端中大型企业,帮助建立研发机构、承担研发项目、拓展新品市场,重点是给政策;对领军的超大企业则一事一议,解决个性化发展问题。
让创新产品带回现实的利润,也是政府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我们出台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激励引导政策。”陈可科介绍,南京市政府按季度开展创新产品的评审认定,对认定后的创新产品,借助该市创新产品发布推介公共服务线上平台、中国制造业等网络平台,帮助企业做推介。“我们还依托南京创新周、软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等载体平台,组织开展部分产业特别是地标产业创新产品的展示和推介。”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高翔补充说,相关部门在政策落实过程中,要从南京发展大局看问题,跳出部门本位,真正植入“用户思维、客户体验”理念,用心用情用力当好“店小二”。
今年10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创新名城”建设专项工作报告,网友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将作为审议重要参考。
本报通讯员 肖利民
本报记者 陈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