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人 走!去看明城墙600年“前世今生”
2019-07-04 10:04: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今年7月3日,是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6周年的纪念日,明孝陵博物馆推出了《匠心铸造——南京明城墙故事展》,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动人传说,带你解密这座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前世今生”。

  明孝陵博物馆推出《南京明城墙故事展》

  走!去看明城墙600年“前世今生”

  南报网讯你知道郑和下西洋与南京哪座城门颇有渊源吗?你知道“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老南京民俗是如何演变流传下来的吗?今年7月3日,是明孝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6周年的纪念日,明孝陵博物馆推出了《匠心铸造——南京明城墙故事展》,讲述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和动人传说,带你解密这座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前世今生”。

  城墙守卫“一级严密”,皇帝深夜叫门都不开

  “南京城墙建成后,从城门到雉堞,从墙体到城楼,从皇宫到京城、外郭,都有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明孝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广勇介绍说。

  明城墙的管理守卫有多严密呢?史料记载,洪武年间,朱元璋设置12个亲军卫,不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而是直接受皇帝统领,守卫皇宫、皇城、京城城墙,隶属于兵马指挥司和禁卫亲军。洪武二十七年(1394),朱元璋修订颁布皇城门禁约,对皇宫各城门守卫要求极为细致、严厉,但待遇也较高,培养了一批守门忠臣。

  哪怕是后来的皇帝,在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前都不能破例。永乐迁都后,南京城门制度依旧。明正德十五年(1519)六月,明武宗朱厚照在南京游牛首山,次日深夜返城,来到已经关闭的聚宝门下。皇帝手下传旨开门迎驾,当值的城门守卫白岩坚决不开。无奈之下,朱厚照只好夜宿报恩寺。

  “定淮门”是朱元璋改的名字,见证郑和下西洋壮举

  定淮门原名马鞍门,因临近明初城内的马鞍山,故得名。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座门和郑和宝船有着不解的渊源,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相关资料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秦淮河发生水患,朱元璋为马鞍门改名为定淮门,并置千户所,以求秦淮安定。改名后不久,偏僻的定淮门外突然喧闹起来,江苏、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六省船厂全部迁来此处,组建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造船厂——龙江宝船厂。

  “600多年前,这里江汊纵横、芦草连天,地势开阔,直通长江。3万工匠精心劳作,开作塘(船坞)七条,建造了200多艘排水量巨大的木帆船。这些排水量超过千吨的巨型宝船就是在这里出厂,陪伴着三宝太监郑和经历了七下西洋的惊涛骇浪,最终满载而归,重回祖国。”王广勇说,郑和下西洋,中国高超的造船技术给世界留下了深刻印象,也留下一段段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并将“海上丝绸之路”推向了高峰。

  自明代起,“爬城头走百病”成为全民健身运动

  中国自古有“走百病”的民俗,明清时期,北京、南京、苏州等地,每年正月十五、十六日,妇女们都会穿着节日盛装,夜间相约出游,见桥必过,谓可驱病除灾。在南京民间,至今仍流传着“正月十六爬城头,踏太平,走百病”的民俗。

  “见桥必过”是如何演变成“爬城头”的呢?“南京明城墙建成后,‘走百病’的民俗就和城墙紧密结合在一起,并风靡一时。成为从明朝开始,流传至今的一项全民健身运动。”王广勇说。

  关于这一风俗,多部古籍中均有提及。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记载: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南京城头“游人如织蚁,箫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聚宝、三山、石城、通济四门为尤盛……”民国夏仁虎的《岁华忆语走百病》也说:“十六日,居人相率由东南城之老虎头石观音山以登南城,曰走百病,谓能免疾,与登高之意同。”

  本报记者 李子俊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