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一区多园”分工合作 南京15家高新园区聚力创新
2019-06-25 08:43: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毛庆 创轩  
1
听新闻

  “一区多园”分工合作,跨区域联动融合发展

  攥指成拳,15家高新园区聚力创新

 

  位于燕子矶新城的南京化学试剂厂变身“1934南京第九区”产业园。 本报记者 崔晓摄

  即将开幕的2019南京创新周,南京15个高新园区是承办主力军。

  近两年来,从全市83个产业园区整合而来的15个高新园区,攥指成拳形成创新合力:去年,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南京国家高新区按原口径排名大幅前进7位,跻身全国20强,创2011年以来最好名次。今年一季度,南京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升至全市八成比重,南京高新园区成为创新名城建设主阵地。

  数量做减法,质量做乘法

  改革之前,我市有大大小小83个园区,从83个园区“减”到15个高新园区,再到一个统一的品牌“名号”——南京高新区,这背后是南京全市高新产业“一盘棋”全新布局思路。

  2017年11月份,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南京市科技园区整合设立工作方案》,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整合形成15个高新园区。“这一改革,就是要进一步理顺高新园区管理体制,突出‘高’和‘新’的发展取向,激发高新园区创新内生动力,带动全市发展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市“121”推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全市各级各类园区数量比较多、运行质量不高、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出现一个项目,同时和多个园区谈,导致优惠政策层层加码。

  按照“一区多园”布局,各区原则上分别整合或设立一个高新园区,各园区统领辖区内相关科技园区,并按照各区明确的主导产业方向,突出高新园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集聚度一般不低于60%。

  “捏紧拳头”效果明显。今年4月,南京市发布《一季度全市高新区(园)高质量发展主要指标监测情况》。1—3月份,全市高新区(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96.46亿元,占全市80%以上,高新园区已日渐成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主阵地。

  对手成队友,抱团打天下

  1月26日,建邺高新区与溧水高新区签约,设立南京首对“伙伴园区”,主城高新区与副城高新区首次“牵手”;2月25日,浦口高新区结对鼓楼高新区,探索建立“科技孵化在城区、产业转移在郊区”的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3月1日,六合高新区与白下高新区签约深化伙伴园区建设,共建共享海外创新中心,互设离岸经济区、孵化园,3月8日又与鼓楼高新区“结伙”;今年以来,高淳高新区一鼓作气结下雨花台高新区、徐庄高新区、新港高新园三个“伙伴”。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将催生更大范围的区域分工合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行政边界,让更多企业跳出行政区域局限。”建邺高新区科技创新部部长卢宏认为,“伙伴园区”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主城区园区在科教、人才等方面优势,也发挥郊区园区在空间、载体等方面优势,支持企业跨区转移,共享科技转化成果,打破主城高新区愁的孵化项目没空间,郊区却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昔日“潜在对手”成为队友,合力协作“抱团打天下”。今年,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六合经济开发区、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在高淳经济开发区将各推进2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落地。

  街巷变硅巷,资源获“重生”

  斑驳的外墙穿上了新衣,内部功能区域被重新划分,确定入驻的企业正忙着搬运设备……利用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搬迁后留下的老办公楼,玄武区与南京视觉与网络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对院落进行改造升级,建设创新载体,这个7000平方米的嵌入式园区,将在南京创新周期间正式亮相。

  今年,南京将城市“硅巷”建设,作为一号文件“创新载体升级计划”的重要举措,推动创新载体与高校院所、城市空间的有效融合。

  近期出台的《南京市“硅巷”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构建“一环三区四轴多点”的“硅巷”发展布局,以明城墙为环,以玄武、秦淮、鼓楼三区为核心,重点打造新模范马路、北京西路、珠江路、中山东路四条轴线,分散发展秦淮老门西片区、东大南京设计名城、南京审计大学鼓楼校区、55所、8511所等高校院所闲置载体。

  硅巷赋能正激活“一池春水”。截至5月底,全市“硅巷”建设改造投资超1亿,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15.98万平方米。“硅巷”建设范围内,已引进科技型企业165家,集聚高企35家,全年拟申报高企50家,区域培育或入驻新型研发机构10家,3家完成市级备案,培育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新载体6家。

  本报记者 毛庆 本报通讯员 创轩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