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南京特色 培养明星人物 寻求学术支撑
让传统曲艺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王峰
“南京白局”校际联盟展演。曾威 徐琦摄
南报网讯 曲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曲艺艺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传承和发展,但仍难掩其日渐边缘化的境地。南京是中国曲艺三大发祥地之一,南京白局、高淳送春、打五件、相声等曲种都曾繁荣一时。曲艺是民间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传扬家国故事的优秀载体,历来海纳百川的南京曲艺如今又该如何焕发出新的活力?
辉煌历史
南京曾为中国曲艺
三大发祥地之一
中国曲艺种类繁多,有说的,有韵诵的,有坐唱的,有立唱的,有半说半唱的,还有连唱带舞的,是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根据脚本特点、演出形式和音乐曲式,又可分为评书、相声、快板、鼓曲、说唱大书等五大类。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南京的夫子庙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并称为中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指出,南京曲艺历来都有海纳百川的鲜明特点。据了解,南京最早的曲艺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在东晋和南朝期间,南京的曲艺活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讲经、唱导、落花等一度流行,这些曲艺形式不但直接生发了唐代的诸多曲种,并对宋、明以后的曲艺产生深远的影响;等到朱元璋定都南京,更是将南京的曲艺推向鼎盛,当时流行于南京的打春、莲花落、评话、词话、打谈和滑稽等成为现代曲种的初始形态;到了清末,十里秦淮则成为全国曲艺名家的聚散地,很多曲艺大师都是从南京出道的,包括骆玉笙、高元钧,等等。
被誉为南京民间文化百科全书的南京白局,是南京本土繁荣起来的原汁原味的说唱艺术。据秦淮区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张江信介绍,作为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南京白局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同时揉进弹唱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基于表演内容丰富、生动有趣,极具地方特色,南京白局现已成为研究南京方言和人文风俗的一个窗口。
南京白话则是北方相声的变异,南京方言的运用,以及穿插许多风俗民情和人文典故,使其更具浓郁的本土特色。
打五件广泛流传于溧水白马、共和、东屏、群力等地,表演者通常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并能同时打击多种乐器。因乐器一般有四到五种,包括大锣、小锣、镲、鼓、云牙板等,俗称“打五件”。
传承现状
通过展演和创新
让白局、打五件等重现生机
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不断加速、文化和娱乐日渐多元,曾经是大众娱乐主力军的曲艺如今逐渐步入边缘地带,依旧存活且仍然活跃于人们视野中的曲种已经寥寥无几,成为被保护被拯救的对象。截至目前,除了南京白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京曲艺另有多项曲种列入省市级非遗名录,包括南京评话、南京白话、送春、打五件和送麒麟。
让古老的曲艺被更多人熟知,显然是保护传承的题中之义。通过丰富曲目、培养传人、发展观众,这些日渐式微的曲艺品种如今重现生机。
近些年,经过一些老艺人的整理挖掘,南京白局已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体系。张江信告诉记者,南京白局现有22名传承人,包括1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和18名市、区级传承人,“是目前代表性传承人最多的一个项目,传承团队主要有徐春华南京白局传承社、黄玲玲金陵风白局曲艺团等。”与此同时,秦淮区还为南京白局收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编撰出版《南京白局曲目选》《南京白局曲调选》两本图书,对老艺人的原始录音带进行数字化处理,对部分老艺人近几年的演出进行了录像保存,并把南京白局档案建成特色数字化档案。
培育观众市场,更是曲艺传承者这几年一直努力在做的事。位于洪武北路的永熙茶楼是南京白话等曲艺活动的重要阵地;甘熙故居里每周二下午都有金陵风白局曲艺团的演出。南京白局每年还会组织下社区、进高校,进行多次展演;不但在中小学间成立南京白局校际联盟,还在南京艺术学院、南航、南京审计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立南京白局传承社。与此同时,南京白局的表演也不再拘泥于传统,演出内容与时俱进,反映当今生活,更容易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
送春、打五件和送麒麟等民间曲艺表演形式也在各种展演活动中频频亮相。每年溧水梅花节上,都能看到打五件的演出。打五件传承人舒照兴曾一度忧心忡忡,因打五件最初起源于乞讨,年轻人不愿意学。但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舒照兴正在“最美溧水人”颁奖晚会排练现场,他对当前的传承情况很是欣慰:“办了个传习所,有徒弟!其中不乏年轻人,有一名女徒弟今年35岁。”这位女徒弟是打五件的第十代传人,现为区级非遗传承人。
专家建言
多措并举激发曲艺活力
打造更多“硬腿子”
曲艺的传承与保护,既要延续它的生命力,更需要为其营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进而强健曲艺的自身体魄、焕发曲艺的魅力和活力。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出作品,也要出新人,出名人。”相声演员、江苏省文化馆导演倪明一语中的:南京要培养出对年轻观众有号召力的明星人物。
曲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靠演员的个人魅力。陈峰宁、程鸣和梁爽的出现让南京相声拥有不少年轻的粉丝。在苗怀明看来,无论是陈峰宁,还是开心茶馆的程鸣和梁爽,都是相声本土化的一种尝试,不但活用南京话,其故事多选择身边发生的事,很接地气。
另一方面,陈峰宁的走红离不开“硬腿子”工作室在网上的推广。借力新媒体,也是曲艺未来的发展之道。
此外,非遗的传承保护要想走向专业、深入,也需要理论和学术的支撑。身处科教资源高地的南京,苗怀明在南大一直在为硕士研究生开设曲艺研究的相关课程,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他认为,高校在曲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理应发挥风向标与引领者作用。
苗怀明的课程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不少学生很是震惊,原来在诗文、小说和戏曲之外,还有如此丰厚的文艺财富。”两相对比,学生们会为曲艺如今的衰落感到难过和惋惜,从而增加了一份责任感。苗怀明表示:“这些青年的学人已逐渐成为曲艺研究的主力军,潜在地决定着曲艺研究的格局与未来走向。”
在苗怀明看来,教育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一环,让曲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出一批高端曲艺研究人才,也将大大解决中小学在曲艺艺术教育中面临的师资匮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