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南京六合北部山区精准“拔穷根”
2019-04-17 08:37:00  来源:南报网  
1
听新闻
 

  竹镇街道给予贫困农户帮扶,向他们发放扶贫羊。本报通讯员 毕轶峰 本报记者 董家训摄

  南报网讯 贫困现象是一个经济问题,但又不全是经济问题。作为全市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六合北部山区的“穷根”,与当地部分农户思想上的惰性和技能上的匮乏有着直接关系。

  六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部山区的低收入农户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了七成,而另外三成不是没有劳动能力。他们当中,有些人穷惯了,只会“等靠要”;有些人穷怕了,不愿想办法。对于他们,再多的扶贫资金也只能管一时。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拔掉贫困人群思想上的“穷根”便成了首要任务。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干部群众因户施策、精准帮扶,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

  扶贫先扶志,一场暴雨浇醒“懒汉”

  2017年的一场暴雨,彻底浇醒了马鞍街道大营村的低收入农户金老九,这个乡亲们眼中的“懒汉”,一夜之间变成了勤快人。

  50多岁的金老九不是没有劳动能力,过去一直在村里混,拿着低保,还经常赌钱。当地村干部说,金老九的家当只有两间小平房,屋内地面是坑洼不平的泥地,遇上雨天,外面下大雨,他家下小雨。2017年夏天的一天,雨下得特别大,金老九家里漏雨厉害,房子根本没法住。

  得知这一情况,大营村负责计生工作的女干部倪海燕把金老九夫妇接到自己家中暂住,度过了那一段梅雨期。等到雨过天晴,平时从不拿扫帚的金老九,竟然主动把家门口的路面扫得干干净净。

  “应该是倪海燕对他的帮助让他深受触动,从此以后,他整个人都变得积极起来。”这位村干部说,乡亲们对金老九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大家都说:“老九现在不是外人。”

  有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村里给金老九安排了保洁工作,平时还介绍一些零工给他做。后来,村里又为他家办理了低收入农户危房改造。2017年底,金老九家不仅成功脱贫,还住上了新房。如今,金老九在自家房子上又加盖了一层,楼上下共有140多平方米。他说:“现在靠劳动挣钱,生活踏实。感谢村里对我的帮助,让我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发生在金老九身上的故事,让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当地干部群众有了共识,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不能一味地给,更不能形成“养懒汉”的氛围。扶贫先扶志,要激发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脱贫致富的意愿。

  扶贫必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顺着冶山街道石柱林社区的田营组大坝,从入口处往里走300米,便是村民田志俊看护鱼塘的3间房子。作为2016年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田志俊现在已是当地村民勤劳致富的榜样,社区干部到生产组做思想工作时,都会给其他农户讲田志俊吃苦耐劳的脱贫故事。

  田志俊家上有三老,下有一小,妻子杜连梅腿脚不便,干不了重活,全家的重担都压在老田一人身上。虽然家庭困难,但他能吃苦也肯吃苦,只是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办法。对于田志俊这样有着强烈脱贫意向的农户,社区乐意帮扶,也尽全力帮扶。社区书记雍永乐介绍,在制定好一户一策的脱贫方案后,社区将一处20亩水面承包给老田,当地干部还为其在银行担保,贷款几万元作为启动资金。通过养殖四大家鱼,2017年田志俊家鱼塘总收入近20万元,利润10万元,一举脱贫。

  “没有社区对我的帮扶,我哪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田志俊说。如今,鱼塘边上的房子也装上了空调。采访当天,老田两口子刚吃过午饭,红烧鱼、烧麻鸭、炒韭菜、青菜鸡蛋汤,三菜一汤的伙食颇为丰盛。杜连梅说:“老田平时比较辛苦,做点好的给他补补。”

  在六合北部山区,像田志俊这样通过扶智脱贫的典型并不鲜见。竹镇镇八里村的低收入农户张和一,儿子儿媳均是智力残疾,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经过沟通,村里帮他出谋划策,建议他尝试小规模养殖。为加大对老张创业的扶持力度,村里还与镇兽医站沟通,减免其每年600元的防疫费用,到了年底,再联系饭店帮其销售。如今,老张一家人均收入可达1.1万元左右。“村里真是帮了我家大忙,为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路子。”老张感慨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冶山街道经管办主任苏业坤说,为低收入农户指明脱贫方向,培育脱贫技能,扶持项目走上正轨,才能做到精准脱贫和长效脱贫。

  扶贫扶人心,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冶山街道双墩村村民许尔红家中,客厅墙上挂满了孩子在学校所获的各类奖状。谈起她家的状况,村干部们不禁唏嘘。双墩村副书记耿晓凤介绍,许尔红家的境遇堪称离奇——夫妻俩婚后一直未能生育,许尔红30岁那年,家里领养了一个男孩,那时候,小夫妻在外打工,老人照顾孩子,不过,这样平静的生活在5年后被打破,许尔红生下一对双胞胎男孩,全家负担剧增,陷入贫困。

  尽管丈夫还在外打工,但一个人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全家。面对困难,许尔红没有“等靠要”。2014年,她买来旧设备,在家中磨豆腐,开始自主创业。5年来,支撑许尔红的信念是把孩子们培养成才,“既然老天给了我3个儿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到底,再苦再难,也要供他们读书。”如今,大儿子已上初二,两个小儿子读小学。每天,许尔红都会把磨好的豆腐拉到镇上的小学门口去卖,顺便接儿子放学。了解她家情况的乡亲们,都会尽量照顾许尔红的生意,村里也尽力为其提供帮助。耿晓凤说:“我们为她安排了在村办公室打扫卫生的工作,月收入四五百元,另外,村里今年推出‘扶贫大礼包’项目,也为她家争取到了一份。”

  对于党和政府的帮扶,许尔红觉得特别暖心,“日子肯定会慢慢好起来,等到孩子们工作的那一天,想想也没那么遥远。”

  和许尔红相比,马鞍街道大圣村低收入农户王银翠家苦日子就快熬到头了,在南财大读书的大女儿,还有一年就将本科毕业,小女儿成绩也不错,目前在六合一中就读。“我自己长期生病,全靠丈夫一人打工养家。好在女儿都有出息,大闺女明年就能工作了。”王银翠说。

  脱贫攻坚以来,对于像王银翠这样的贫困家庭,大圣村除了发放全区统筹的扶贫助学金,还主动对接区工商联,为大学生争取助学金。去年,王银翠家共领到5000元,减轻了女儿的学费负担。

  大圣村村支书陈红表示,教育扶贫要有力度,更要有温度,让贫困家庭感受到温暖,坚定他们靠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本报记者马立李都

  本报通讯员毕轶峰刘姣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