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的一次雪地作战,雨花英烈杨斌割下半块毛毯,分给险些被冻僵的警卫员仇甫成,救了他的性命。仇甫成一直珍藏着这块“救命毛毯”,临终前交代儿子仇明祥,一定要找到恩人的后人,交还毛毯。昨天,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半块经历了70多年风霜,见证了革命战友生死与共情谊的毛毯,终于被交到了杨斌烈士侄子的手中。两位老人双手紧紧相握,老泪纵横。
雪天埋伏,他割下半块毯子给警卫员御寒救命
半块洗得有些发白,甚至有几处已经穿孔,但却干净整齐的旧毛毯,是江苏如东双甸镇村民仇明祥家的“传家宝”。他的父亲仇甫成,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从部队返乡后,他带回的唯一行李,就是这半块毛毯。
“半块毛毯救了我父亲的命。”仇明祥说,1942年,20岁的仇甫成在地主家做长工时经人介绍入党,随后加入新四军。一年后,他被推派到中共苏中区委秘密工作部部长杨斌身边当贴身警卫,一直到1946年。
杨斌比仇甫成大11岁,相处的4年中,两人共同战斗生活,经历了生死考验,结下了如父如兄般的情谊。有一次,两人在敌人前方阵地勘察时,突然遭遇敌军,仇甫成挺身而出,引开了追兵,却不慎掉下悬崖,牙磕掉了6颗,差点没命。
一次雪天作战,部队在冰天雪地里埋伏着,衣衫单薄的仇甫成冻得几乎失去知觉,杨斌连忙从包中拿出一把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条毯子剪开,分成两半,给仇甫成御寒。有这半块毯子裹着,仇甫成才缓了过来。
半块“救命毛毯”,老战士一家珍藏70多年
1946年秋,杨斌被组织派去上海执行新任务,仇甫成因为不会说上海话,留在苏北军部工作。临行之际,仇甫成为首长送行,却不知一别竟是永诀。1947年5月,因叛徒出卖,杨斌在上海被捕,1948年4月在南京牺牲。
噩耗传来,仇甫成悲痛不已。仇明祥说,此后,父亲一直将这半块毯子带在身边,直到1952年转业返乡。“1982年,我来到雨花台参观,见到了杨斌烈士的照片,回家后便跟父亲说了。他这才知道,原来老首长长眠雨花台”。
1983年,仇甫成病逝。“临终前,父亲手握这半块毯子再三交代,要我们找到杨斌烈士的后人,把毯子交还,表示对救命之恩的感谢。”仇明祥说,这些年,他们几次搬家,丢弃了很多老物件,这半块毯子却一直当宝贝一样保存着。
“这是四叔唯一遗物”!英烈后人泪洒当场
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去年11月,仇明祥陪着老母亲再次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诉说了想和杨斌烈士后人见面的愿望。今年初,纪念馆把这个“心愿”发到了网上,远在天津的杨斌烈士侄子谢万里看到了消息,激动不已,当即表示要来雨花台。
经过多方努力,昨天,仇明祥和谢万里终于在雨花台相逢。仇明祥小心翼翼地捧着半块毛毯,郑重地递到谢万里手中。谢万里接过毛毯,抱在怀里,泪如雨下,“四叔牺牲时36岁,没有孩子,这是他唯一的遗物了。”两人一致决定,将这半块毛毯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爷爷是渔民,一条渔船上却培养出了两名大学生,父亲和四叔。四叔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参加了共产党,后来由于从事保密工作,多年来隐姓埋名,杨斌是他的化名,谢远源才是本名。导致他牺牲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都不知道,苦苦找了好些年。”谢万里说,父亲当时和四叔相继参加革命,两人自1938年分别后,再未见过面。
“直到1983年,父亲随天津老干部团来雨花台参观时,看到了四叔的照片,当场就站不住了,‘这不是四弟吗!’”说到这里,谢万里再度哽咽,“四叔在狱中很遭罪,吃的是掺杂了老鼠屎、沙粒的发霉米饭,严刑拷打是家常便饭,肺病急剧恶化,喉咙都烂了,最后活活被残害致死。”
本报记者李子俊本报通讯员张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