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致敬“志友”大爱无疆
2019-04-01 09:33:00  来源:南报网  作者:顾小萍 江笑笑  
1
听新闻

  我市遗体捐献者超2000人,“爱的回响”公祭仪式昨举行——致敬“志友”,大爱无疆

  昨天,“爱的回响”遗体器官捐献者公祭仪式在“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举行。本报通讯员江笑笑本报记者吴彬摄

  生命因奉献而精彩。截至3月底,我市注册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已超1万人,遗体捐献者超2000人。为大力弘扬遗体器官捐献者们的高尚精神,从2018年开始,我市将每年的3月31日确定为“南京市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昨天是我市第二个“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日”,在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以下简称“志友林”)进行的“爱的回响”公祭活动现场,无论是大爱无私的捐献者,还是心怀感激的受捐者,都让人感动。

  手持黄菊,周女士昨天一早转几趟公交来到志友林。纪念碑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她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自己的小姑——吴毅文。

  生前任职河海大学教授的吴毅文2017年1月19日去世后不仅将遗体捐了出去,还将一生积蓄的900余万元也全部捐给慈善总会设立公益基金,专门用于帮助贫困大学生和贫困生病患者。

  “小姑一生淡泊名利、为人正直,她勤俭节约,从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内衣都是补丁上面再打补丁。她平时除了把知识用于工作,还注意研究工作以外的领域,学习经济学,钻研股票、基金等,这让她的财富实现了增值。”周女士告诉记者,吴毅文去世前一年就进行了遗嘱公证,“她总是说:‘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社会,未来也应全部用于社会,希望帮助那些贫困学子,让他们学业有成,从而报效自己的国家;我也希望用自己所做的事告诉我的学生们,财富必须从自己的才智、勤俭中获取。’”

  55岁的徐光明和41岁的张雷昨天也早早来到了志友林,两者都有一个同样的经历——肝移植。“我们现在担负着两个生命生存的使命,得好好活下去,未来的每一天都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有助于社会的人。”他俩表示。

  徐光明去年2月21日因肝硬化接受了肝移植手术。他告诉记者,早在2006年,他因病毒感染导致肝硬化,10多年间虽然一直在不间断治疗,但硬化一直持续,到移植手术前,整个肝部都是扭曲的,严重的肝硬化导致他消化道频繁大出血。换肝成了唯一活下去的路径。去年2月,他接到上海华山医院的电话,告诉他等到肝源了。“我只知道他是山东沂蒙人,36岁。”徐光明说,对于让他重生的“无名”捐赠者,他每天除了感激就是想着如何将这份“大爱”传递下去。现如今,他有机会就去给手术患者做心理安慰,尽其所能投身于慈善。

  张雷来自盐城,现常住浙江。为参加昨天的纪念活动,他前天坐动车从浙江出发赶到南京,“我知道我的恩人名字不在纪念碑上,但纪念碑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的恩人一样无私、伟大,所以我每年都会来看看。”张雷告诉记者,2013年他被确诊为肝癌晚期,肝脏移植才有可能继续活下去。很幸运,他在3个月后就等到了肝源,手术非常成功。如今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会和孩子说自己的故事,让孩子也要对捐赠者、对社会抱有感恩之心。这些年他虽然也打听过捐献者的信息,但是除了岁数和他差不多大这条信息外,再无其他。“请他(捐赠者)放心,也请他的家人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地活着,尽最大努力回报社会。”张雷说。

  本报记者 顾小萍 本报通讯员 江笑笑

标签:
责编:郭蓓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