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国栋 记者杜莹)“龙来喽!”伴随着孩子们稚嫩的童音,一条百米长的白色巨龙“游”进了广场,儿童打扮得花团锦簇,在巨龙包围下跳起欢快的舞蹈……对溧水区和凤镇骆山村居民来说,昨天是热闹的日子,500多户村民倾村而出,共同见证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骆山大龙”新春起舞。
中午十二点不到,骆山村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人山人海,上百位身着白色服装、头围白色毛巾的舞龙者整装待发,等待当天第一项重要仪式“请龙头”。十二点半左右,伴随着唢呐声、敲锣声以及鞭炮的齐鸣,一条巨大的白龙从“龙头展示厅”游出,摇头摆尾地沿着村间小道向家家户户游去。村民和游客们紧紧跟随,向白龙足迹奔去,期待着沾沾龙气,来年能够平安顺遂。
随后,巨龙来到“舞龙广场”,在空旷的场地里狂舞起来。锣鼓声渐渐急促,巨龙也舞得越来越快,神龙摆尾,时高时低,一会儿圆形围绕,一会儿S形扭动,摆出巨龙摆尾、一字长蛇阵、盘旋阵等阵式。33名男童表演者身着彩衣、彩帽、脚穿绣鞋,在龙身围起的空场中“跳云”,每人各持两块绘有云彩的云板,摆出“满天星”“三角形”等图阵,以及“天下太平”等字阵。一时人潮涌动,场面壮观。
这条被称为“江南第一大龙”的骆山大龙长约100余米,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07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项目。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骆山村出了一个进士杨培庵,赶考归途遇到因犯错被天师追杀的小白龙,经过杨培庵的求情,天师饶恕了小白龙。为了报恩,小白龙便护佑杨家,造福百姓。从此,骆山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之后,骆山村村民感念小白龙之德,便有了新春舞龙的习俗,“腊月正月到骆山看龙”一度成了当地重要的大众文化娱乐习俗。
“大龙无论是做工还是挑选舞龙人都极其讲究。”溧水区文广局文化遗产科科长史弘玉告诉记者,龙头以竹篾子扎制、用纸糊就,足有4米多长,几乎占了大半个屋子。龙头上还要扎制一百零八将,有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有杨宗保、穆桂英、樊梨花等民间传奇英雄。彩绘的龙身更显得活灵活现,每节龙身都要点上红蜡烛。
如此巨大的白龙,对舞龙人的要求也很高。“仅龙头就有200斤重,需要18个人举着舞动。另外还有24节龙身,整个一条龙的舞龙演员要250人,加上举旗、放炮的足有500人。”“骆山大龙”龙头组组长杨昭正表示,考虑到一场表演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所以基本上都是身强力壮的年轻人上,而上了年纪又想继续参与的老人,就只能选择举旗、敲锣、提灯、放炮了。
因为舞一次龙要耗费较大人力财力,近百年来,骆山大龙几十年才舞一回。所幸1983年,村里曾恢复一次舞龙,一些老人还记得骆山大龙中的舞龙、舞珠、跳云等花样,这一传统民俗才没有失传。
近些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骆山大龙”这一非遗项目成功“复活”。如今,骆山村新建了“舞龙广场”,定期举办“骆山大龙”表演技艺传承培训班,历经400多年沧桑巨变的民俗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