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重装上阵 王者归来”今天南京长江大桥恢复通行
2018-12-29 08:4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庆祝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暨公路桥维修改造恢复通行

  我们的大桥 我们的祝福

  本报评论员

  今天中午,久违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恢复通车。作为大桥的忠实粉丝,我们首先道一声:欢迎回归,我们的大桥!

  “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朴实的名字!人们说起这个名字,就像提到邻家大哥,亲切、随和。50年来,大桥作为市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默默地承担着沟通长江两岸的繁重任务。在南京长江二桥建成通车前的30多年里,大桥是长江南京段唯一过江通道。近10多年来,尽管南京新添了多条过江通道,但大桥仍长年超负荷工作。此次封闭大修,正是为了让大桥今后更好地为人们服务。“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担当之桥、奉献之桥。

  “南京长江大桥”,一个刚强的名字!有一种奋斗叫自力更生,有一种力量叫众志成城,有一种成功叫扬眉吐气——是的,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怀念和礼赞大桥不凡的诞生历程。想当年,面对国际、国内的重重困难,中国人民不信邪、不畏难,立志要把大桥建起来。经过近3000个日日夜夜的奋力拼搏和攻关,一座完全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创下当时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公铁两用桥,巍然屹立在万里长江上。“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这是一座令人尊敬的争气之桥、自强之桥。

  “南京长江大桥”,一个美丽的名字!谁说“贫穷会限制人们的想象力”?即便在半个世纪前的困难时期,大桥的规划和建设者仍然不放弃对美的追求,用热忱、智慧和匠心,让大桥拥有了雄伟的桥头堡、庄重的雕塑群、典雅的玉兰灯、精致的浮雕护栏……于是,这座沟通南北的著名桥梁,也成为一件彰显历史文化、凝结匠人精神的建筑杰作。50年来,“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南京最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更是最能标记中国建设发展历程的标杆作品之一,成为中国人自主创新精神的重要标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这是一座令人自豪的创新之桥、创造之桥。

  50年天翻地覆,50年沧海桑田。今天的南京,已成为全国第11个GDP过万亿城市,经济竞争力位列中国城市前10强、全球城市第45位,跃居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今天的南京,科技创新驱动力在长三角城市中位列第2,位列全球科研城市50强第12位;今天的南京,国家级江北新区和一批新城副城建设提速,过江通道、南京南站、禄口机场二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大桥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天地为炉,造化为工;阴阳为炭,万物为铜”。每一代人都面临着特定的时代命题、肩负着自己的时代使命,也需要留下各自的时代印记。今天,我们满怀自豪之情庆祝一座著名大桥的新生,也需要怀着谦卑之情审视自己的时代使命,用实际行动回答好新时代的“南京之问”——历史留给了我们一个厚重的南京,我们把一个什么样的南京留给未来?故此,对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暨大桥公路桥恢复通车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和发扬前辈们当年的建桥精神,接续奋斗、锐意进取,早日实现南京“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

  祝福大桥,祝福南京!

  跨越天堑 还看今朝——写在南京长江大桥通车50周年之际

  维修改造后的南京长江大桥。本报记者 崔晓摄

  1968年12月29日,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一桥飞渡,举国同庆。古都南京,万众欢腾,百万市民,争睹大桥;

  50年后的今天,中午12点,大桥以崭新的姿态重装回归。长龙卧波,璀璨新生。寒风冬雨,挡不住城市燃起的激情。从12月26日起,为期3天的大桥开放日,引爆全城。

  没有哪一座桥像南京长江大桥这样,寄托着如此温暖动人、持久深厚的集体情感、民族荣光——半个世纪的历史画卷中,亿万中国人民珍藏的相册里,有一个共同的画面:南京长江大桥。无数动人的瞬间,记录着时代,传递着温度,见证着巨变。

  这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历史奇迹,树起的民族丰碑。

  自力更生 创造奇迹

  2018年4月10正桥新桥面合龙。薛晓红提供

  “在中国人民手里,不可能成了可能。我们为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掌声如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用真挚的话语,热情讴歌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造伟力。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就是中国人民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一个梦想与使命。

  1956年5月31日,武汉长江大桥8号桥墩附近。

  毛泽东主席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他以大国领袖的气度与浪漫诗人的豪迈畅想未来:“将来长江上修上20个、30个桥,黄河上修几十个桥,到处能走。”在听取时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局长彭敏汇报工作时,他问道:“以后在长江上建大桥,不请苏联专家行不行?”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他再次对彭敏说:“我们还要在长江上建设南京大桥、宜都大桥、芜湖大桥。”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干区。毛泽东主席十分清楚,要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必须打通长江天堑。

  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又有着更为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

  1918年,北洋政府请来法国专家在南京勘测建桥,结果不了了之;1930年,国民党政府以10万美金聘请美国桥梁专家来南京考察,得出结论:水文复杂、地质条件差,南京江面“水深流急,不宜建桥”。

  中国东部的大动脉津浦铁路,到了南京江北的浦口,只能眼巴巴与沪宁铁路隔江相望;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华北、华东因长江而割裂,火车虽可通过轮渡过江,但速度慢效率低,远远不能满足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就是新中国向世界宣告,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我们战胜困难、创造奇迹的法宝;而打通京沪铁路,则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产能的释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改革开放40年,长三角经济迅速腾飞,南京长江大桥功不可没!

  1960年1月18日,南京长江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以彭敏为指挥长,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锻炼出来的新一代中国桥梁专家,几乎全部集中到南京长江大桥项目上;从全国各地选招来的7000多名建桥工人,也陆续来到工地,在南北两岸同时开工,最多时超过万人。

  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举全国之力,要创造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奇迹。

  中国智慧 人民力量

  “人民,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大桥南堡公园桥头堡的外立面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的这句话。12月24日,大桥回归前夕,记者来到桥头堡下。冬日的阳光照在修旧如旧的淡黄色墙面上,刹那间有种触摸历史的温暖和感动,油然而起的还有满满的自豪!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开创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此次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文物保护设计负责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淳庆说,南京长江大桥被视为中国人的“骨气桥”“争气桥”,它是被“逼出来”的。

  鞍山钢铁集团博物馆内,一块不起眼的钢块静静地躺在展柜中。半个世纪以来,无数慕名者为看它一眼专程赶来,很多参观者在此驻足停留。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研制出来的第一块高强度桥梁钢,被称为“争气钢”。

  南京长江大桥全面开工后不久,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方面陆续撤走在华专家,带走图纸、设备资料等,大桥建设所需的钢材也停止供货。

  没有钢材,南京长江大桥建设顿时陷入无米之炊窘境。

  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是大桥建设者面对困境立下的誓言。

  为了研制自己的钢材,当时的鞍山钢铁集团成立了科研攻关小组,反复研究中国铁矿石的特点,并根据建桥材料需求,决定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锰低合金桥梁钢。控硫控磷、做锭轧坯,实验、失败,再实验……无数的不眠之夜,终于研制出合格的16锰低合金桥梁钢。至今这种钢材还是中国建桥业最常用材料。

  一座桥梁,70%靠水下基础,桥墩建设就是建桥的关键核心技术。南京江面宽阔,水文复杂,找不到可以借鉴的经验,桥墩只有边建设边总结经验推进。

  站在大桥南堡公园,远远望去,南京长江大桥如巨龙横贯江面,9个桥墩磐石般稳稳伫立江中。很少有人知道,这9个桥墩居然采用了4种不同的基础方案。

  钢管桩法、沉井+管柱法、薄壁钢筋混凝土浮运沉井法、重型混凝土沉井法……可以说,每一个桥墩的建设、每一种方案完成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浩大战役。位于江心的6号墩更是把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6号墩即使在枯水期水下深度也有66米,而当时国际上空气深潜的极限只有水下60米,大桥的潜水作业运用了全新的减压技术,最深下潜77.13米,部队、地方,科研、医疗、潜水等各方力量联手,谱写了世界桥梁史上的深潜神话!

  的确,面对南京长江大桥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成为攻坚克难的致胜法宝。大桥指挥部为鼓励建设者大胆创新,对创新成功者,无论大小,一律奖励。据悉,仅1960年,大桥建设者就提出建议15000多条。

  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百万市民看大桥》,这是今年90岁的大桥摄影师任发德镜头下最珍贵的一幅照片。而流传至今最经典的一个“段子”是,当天的大桥上,光是被挤掉的鞋子,就捡了两卡车。

  跨越长江天堑,这是一个站起来的伟大民族实现的梦想,是国家自信的来源,民族志气的象征,人民伟力的确证。

  传承创新 大桥重装

  在市公建中心副主任、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工程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郭建看来,对大桥的维修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传承、创新。

  50年风雨兼程。大桥见证了国家、城市的巨变,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腾飞带来交通运输量的几何式增长,使大桥长期超负荷运行,公路桥病害不断,先后十几次小补小修已不能满足大桥的健康需求。2016年10月28日22时,在南京已经开通长江二桥、三桥、四桥、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的情况下,疲惫的大桥公路桥终于有条件停下来喘口气,准备接受为期27个月的全面体检和手术。

  郭建用“敬畏”“景仰”来形容自己对大桥的感情。“为了此次公路桥维修,我已经准备了整整10年,对大桥的了解越多,就越是肃然起敬。此次维修前对正桥下的钢横梁、铁路、桥墩都进行了检测,虽历经50年风雨,但大桥质量依旧很好。全桥155万颗铆钉,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更换率不到千分之四。”

  南京长江大桥从通车至2013年,共发生35起桥体被撞事故,但这些撞击都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伤害。最悬的一次,2013年一艘万吨海轮碰擦桥墩后沉没,而大桥仅有擦伤,公路与铁路通行都没受到影响。当年曾参与桥墩建设的徐冬生感慨地说,由于机械化程度低,桥墩混凝土的搅拌没有机器,全靠人工。人工搅拌的混凝土经历了岁月的考验,成为大桥建设者“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大国工匠精神在这次大修中被传承光大。

  像当年的建造者一样,今天的维修者也传承了大桥的创新基因,将创造力发挥到了极致。维修指挥部联合全国著名的科研、设计和施工单位,成立了8个课题组,从设计、结构安全、材料运用、施工革新等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和总结。“创新的基因根植于这座桥、浸润于这座城,这是今天我们建设创新名城、推动‘两落地一融合’实践的第一动力。”郭建深有感触地说。

  “南京长江大桥是我遇到的规模最大、复杂系数最高的维修项目。”吴俊明是中交二航局南引桥及回龙桥维修改造项目的总工,来南京前,他曾经参与4座长江大桥、4座黄河大桥的维修,有十多年的修桥经验。他负责的大桥引桥双曲拱桥维修,需要对拱肋进行加固,才能既保持原有的外形,又增加稳定性。为了找到一种既能在拱桥原有的钢筋网内流淌,又能在凝固过程中收缩系数与旧混凝土相近、从而可以与其紧密结合的新型混凝土,项目部用了4个多月进行科研攻关,研制出新型自密实混凝土。

  公路桥维修改造中最大的一个动作是将正桥原有的混凝土桥面,更换为重量更轻、强度更大的钢面板。钢面板上需摊铺沥青,但大跨径钢桥面上的沥青铺装是世界性难题。指挥部带领设计、施工以及有关单位开展了多项试验,仅沥青混合料配比这一项指标,就反复试验了十几次,终于找到了理想的配比。

  “每次登上大桥,感觉都是在和前辈做技术上的交流。”郭建说,“大桥维修改造工程的目标是打造桥梁维修领域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技术上,包括施工器具、装置等,都具有创新性。我们正在编制一整套维修改造特大桥梁的技术创新总成,有了这套技术,等于有了‘金刚钻’,我们今后不仅可以去全国各地修桥,还要争取走出国门去修桥!”

  大桥的维修改造,是一次科研创新的“大丰收”。负责大桥公路桥维修改造的市公建中心及承建单位,共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4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27项;采用新技术19项,新材料7项,新装备8项,新工艺8项。

  特大城市 拥江发展

  进入新时代,“南京,岂止在江南”。

  2018年12月25日,新一轮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面向公众征求意见。草案明确,南京正式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

  重装回归的南京长江大桥,真正成为连接主城的市内跨江通道。

  今天的南京,在全省、全国的发展格局乃至世界舞台承担着更大作用,“亚太门户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唯一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南京长江大桥对南京城市功能的完善、中心城市地位的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长江大桥建成前,火车从轮渡过江需要将近2小时,大桥开通后,火车过江只需短短两分钟。“长江大桥的建成,彻底打通了中国东部大动脉,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通过这个通道一下就拉近了,对中国从南到北交通运输格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从那时起,南京就已经奠定了作为国家级交通枢纽的地位。”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过秀成说。

  一桥飞架南北,不仅连接起长江两岸,改变了交通格局,更带动了产业发展、经济格局的改变。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教授封学军说:“铁路穿江而过,公路穿江而过。事实上,在地面交通上形成了国内发育最早、最完整的水、公、铁的运输体系的枢纽。这样一个运输体系的枢纽,对于整个大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包括苏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性的作用。”

  对南京而言,有了全天候的过江通道,以前两岸“划江分至”的道路成了“互联网”,生产要素流动更加便捷。1968年大桥刚通车时,日均车流量只有7000多辆次;1991年上半年,日均已经达到2.4万辆次,超出设计标准的50%;2002年,年通过总重量达2亿吨,日均机动车流量达6.3万辆次;到2016年大桥启动大修前,日均车流量最高已达9万多辆次。铁路桥也经受住了数次列车大提速的考验,日通火车138对,最高峰时可达220对。

  建设南京长江大桥,中国人民十年“磨一剑”。而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南京的过江通道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近年来更以每年至少开工一条的速度在向前推进。目前长江南京段上已经建成公路、铁路、地铁11条过江通道。最新规划,到2035年,南京共规划有28条过江通道。

  “各种过江通道的增加,让跨江运输体系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大桥仍具有非凡的意义。最新版的城市总规中,南京确定建设江南、江北两个中心城区。长江大桥作为连接江南城区和江北城区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不可替代。拥江发展,大桥必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过秀成认为。

  大桥精神 时空永恒

  2018年9月4日至23日,伦敦萨默塞特宫,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正在这里举行。一条长约17米的红色半透明时光长廊,串联起三个白色的房间。这是中国馆的主体部分,唯一代表中国大陆参展的作品,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鲁安东带来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这个展馆分别从声音、空间、视角三个角度展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碎片。在“时光长廊”中,公众可以通过VR观摩18样关于大桥的老物件;在“声音的混响”展厅中,参观者会被与大桥有关的声音包围,其中包括广为人知的歌曲《我为祖国守大桥》。

  伦敦设计双年展主席、评审团成员之一的约翰索瑞尔爵士评价该展览“浪漫、情感充沛,同时又见思想深度”。《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因此获得伦敦设计双年展评审会临时增设的“特别荣誉奖”。

  鲁安东自2014年起发起了“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在他看来,“大桥不仅是一个物理的桥,它更跨越时空,成为情感的联通、文化的传承,精神的纽带,渗透到了亿万中国人的生命中。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大桥成为集体情感、国家记忆,并在国际舞台赢得共鸣”。

  大桥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有形财富。

  万里长江,百桥飞架,大桥功不可没。在水下基础设计、钢梁设计、建筑材料设计与制造、建筑艺术学等领域,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国现代桥梁的里程碑。“我们后来的所有发展,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大桥就是巨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高宗余感叹。

  大桥的建设,同时也为后来中国桥梁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大桥汇聚了当时全中国最优秀的桥梁结构工程师,全中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很多人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例如,当年大桥桥头堡设计方案共有3个入选,其中两个设计者钟训正、程泰宁都已入列院士,成为所在领域的泰斗。

  大桥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无价的精神宝藏。

  作为一张闪耀世界舞台的中国名片,半个世纪以来,大桥先后接待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600多个外国代表团。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南京长江大桥与氢弹试验等,一起被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以南京长江大桥为起点的中国现代建桥史,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的生动写照。

  而大桥所承载的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自主创新、顽强拼搏,自信自强、甘愿奉献的精神,作为时代象征、民族精神、国家荣光,将穿越时空,成为永恒。

  73岁的大桥建设者徐冬生幽默地说:“我们都已经老了,但大桥依旧年轻。”

  今天,50岁的大桥青春焕发,满载着国家梦想、人民骄傲,必将继续见证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与豪情,见证我们在新时代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改革再出发,仍需跋山涉水。跨越天堑,还看今朝!

  本报记者 金莉萍李芳葛妍

标签:
责编:潘军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