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博物馆“掌门”:“老古董”变身城市文化客厅
2018-12-14 10:31: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讲述人:南京市博物总馆馆长曹志君

  1984年,我大学毕业后进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部工作。当时,南京市属博物馆只有3家(南京市博物馆、梅园新村纪念馆与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对口的专业人才也很少。在太博,像我这样的本科生还是头一个。

  上世纪80年代初,逛博物馆对南京人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在老百姓眼中,博物馆是个藏在高墙深院里的“老古董”,外面的人不了解里面,里面的人也不了解外面。

  那时候,博物馆门票大概是一两毛钱,买票进来的人,大都是奔着逛景点来的,逛完了再捎带着去博物馆看一看。

  和现在相比,当年博物馆的场馆设施、开放面积和展览内容要“寒酸”得多。安保手段更简单,就是“人防+狗防”,一个人带一条狗把守展厅和库房。因为担心文物安全,珍贵一点的文物都不敢拿出来,就在展厅的木柜子里摆几件文物,墙上的展板都比柜子里的文物多。

  那个年代,参观博物馆只靠“看”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听”展览。我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场景:每天馆里人流相对集中的几个时段,讲解员会把观众组织起来,带到展厅里进行免费讲解。要是让观众自己看,进去时一脸好奇,出来时一头雾水。

  40年过去了,博物馆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无论是博物馆数量、参观人数,还是场馆设施和展陈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提升。对我来说,最令人振奋的变化,是博物馆与公众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

  如今,“我说你听”的观展方式已成为历史,博物馆与公众的交互方式从传统的实地参观,拓展出微信语音导览、扫码“读”文物、VR虚拟漫游等全新的数字化手段。现在的观众可以拿着手机自助导览,甚至足不出户也能欣赏文物珍宝。

  当年藏在高墙深院里的“老古董”,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公共文化客厅。观众来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展览、赏文物,也能做手工、听讲座、看演出、尝美食,就像逛“文化MALL”一样,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本报记者朱凯整理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