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种田养鸭循古法,垃圾全部资源化,生活消耗就地取
2018-12-03 09:12: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半年前,5名“90后”带着对乡村生活的憧憬和梦想,来到江宁汤山街道湖山社区扎根。在村民们好奇、诧异、不解的复杂目光中,他们开始了乡村永续生活试验。

  半年时间过去,他们的永续生活试验进展如何?11月底,本报记者来到江宁汤山街道湖山社区,探访这群“90后”和他们的永续生活研究社。

  种田养鸭做木工,这群“90后”专心务农

  永续生活研究社毗邻湖山社区新打造的湖山书院,两处普通平房,其中一处用于居住,另一处用来做木工。研究社门前,摆着七八口大小不一的陶缸,里面堆着菜叶、果皮等餐厨垃圾。

  “这可是我们的‘宝贝’,种田全靠它了。”施庆文站在屋前迎接记者,握手时掌心厚实的老茧清晰可辨。

  居住的平房只有四五十平方米,可屋内收拾得清爽、简约,刚刚收获的稻谷磨成了新米,墙壁上一块床板制成的置物架,整齐地挂着锤子、刨刀等工具。桌上的花瓶里,狗尾巴草搭配不知名的野花,乡土却有趣。

  永续生活研究社共有5名成员,均为“90后”。当天3人外出,施庆文、吴金财两人留守。

  其中,施庆文年龄最小,去年从南林大城乡规划专业毕业后,他先是进了一家社会组织当志愿者。在此过程中,他陆续结识了吴金财等其他4名小伙伴,“有的是IT从业者、大学生村官,有的是社工、退伍军人,尽管身份不一,但大家都热爱乡村生活,想在乡村做一番事业。”施庆文说。

  5名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离开城市扎根乡村,于是结伴来到汤山街道湖山“搭伙过日子”,探索乡村可持续生活方式。社区为了支持这群年轻人,免费提供了2处村民闲置房屋以及屋后的30亩农田。

  5人约定,每天耕地、种田、起灶等工作全部自己动手,努力践行循环、永续理念,生活消耗尽量就地取材,旧瓦罐清洗干净用作花瓶;垃圾全部资源化利用,厨余垃圾用来堆肥;种田养鸭遵循古法,田里不施化肥,除草全靠手工,鸭子自由生长。

  产量闹笑话,产值惊四邻

  尽管5人多在农村长大,但自己动手种田,才真正体会到躬耕劳作的辛苦和手足无措的慌张。

  30亩农田中的6亩用于种植水稻,按照此前设想,插秧全部依靠手工完成,可纯粹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超出了大家的预想,手工插秧只有1亩,其余5亩无奈改成了机器插秧。由于管理环节不到位,稗子等杂草长得比秧苗还高、还壮,6亩水稻恰如一幅陶渊明《归园田居》“草盛豆苗稀”的画面。5人往稻田里投放了100只小鸭子,希望鸭子吃掉稻田害虫、杂草,同时为稻田提供养料。

  “佛系”养鸭法也没能奏效,100只鸭子因为太小就下水,结果陆续生病,死了93只。

  “我们遇到了各种困难,但没被打倒。”吴金财说,在最炎热的夏季,他们仍坚持每天下田拔草,渐渐地,秧苗长高了,长密了。

  前两天,6亩水稻收割,折算下来,亩产大米400斤,而当地普通水稻亩产都在1100斤左右。产量闹了笑话,产值可不低,这种健康大米卖出了12元一斤的好价格,“当地普通大米每斤市场价2块2,最终算下来,我们的利润可观得多。”施庆文说。

  水稻可不止卖大米一项收入。在种植、管理过程中,5人组织了两场活动,吸引了大批城里娃前来体验插秧、收割,光体验费就收了5000多元。

  “希望在城市和乡村搭建一座桥”

  吴金财告诉记者:“在邻居、朋友们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在乡村养活了自己,而且,做了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吴金财一一列举:推出了“一米菜园”、堆肥环保厕所项目,办了一期自然教育活动,2期农事体验。多余的农产品部分送给村民共享,部分销售给城里市民,如今每月还能有5000元节余。

  更关键的是,通过半年的乡村生活试验,他们为自己勾勒了一条清晰的奋斗路径:希望把研究社建成一处自然教育基地。施庆文为30亩土地一一规划了用途,建设“一米菜园”,试种一系列新奇乡土植物、蔬菜;打造一处“大地厨房”,让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野炊;挖一个自然泳池,全部使用净化后的天然河水,让城里客在清澈的河水中畅游;打造药用植物园、大地剧场、食物森林,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自然教育。

  “我们希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城里人喜欢的健康理念引入到乡村,慢慢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同时,把乡村自然、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一面展示给城里人,让城里人在乡村得到自然教育。”施庆文说到永续生活研究社的探索意义时这样表示,他们并不看重收入,更看重探索背后的意义。“我们相信,当你决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会帮你。”

  本报记者周爱明 杜莹

  本报通讯员郭明峰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