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江宁区东山街道外港社区服务大厅,街道纪检干事、兼职监察员张弛在给社区干部们宣讲了该区监察员办公室的相关职能以及监察法的相关内容。
为贯彻落实“积极探索监察职能向基层、村居延伸的有效途径”的要求,江宁区纪委监委在开展“向乡镇(街道)派出监察员办公室”试点工作中,创新构建街道村居“数字网格”监察模式,努力形成聚焦主业、上下联动、同频共振的监督体系,推动监察员办公室这一新机构“形神兼备”。
聘请“特约监察网格员”构建立体监察体系
“您好,按照‘国家监察法’规定,您现在属于监察对象,所以请配合我做一个信息调查。”
一大早,麒麟街道泉水社区社会治理网格员叶娟娟来到社区服务中心,对居委会工作人员开展信息采集工作。因为如今她自己又多了一个身份:特约监察网格员。
为破解监督力量薄弱、监督渠道狭窄问题,江宁区纪委监委借鉴该区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将扁平化管理模式引进基层监察实践,创新设立了“特约监察网格员”队伍。由派出监察员办公室从现有社会治理网格员中择优遴选若干名,以区监委名义将其聘为特约监察网格员,充分发挥他们“深入一线、贴近群众”的天然优势,形成基层监察员队伍的有力补充。
目前,该区试点的麒麟街道首批13名受聘特约监察网格员已全部持证上岗,他们将承担起日常监督、舆情收集、信息采集、宣传走访等职责。
在谈到自己的新身份时,特约监察网格员叶娟娟坦言责任重大:“我在做好平时服务群众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社区干部的日常言行进行监督提醒。其实我觉得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通过我们的监督提醒,让社区干部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监察员办公室专职监察员、街道纪工委委员和特约监察网格员队伍建立后,再逐级明确职责,进而构建形成“区域——街道——社区(部门)”三级监察网格体系。同时,打通监察网格体系与社会治理全要素网格体系的对接通道,使基层监察工作可运用的信息更加多元、资源更加丰富。
开发“智慧管理系统”破解精准监督难题
全区10个街道,5800余名监察对象,如何做到信息准确、精准定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江宁区监委积极运用“大数据”理念,开发建设了“江宁区监委派出监察员办公室监察对象智慧管理系统”。
打开管理系统界面记者看到,辖区内的每名监察对象信息都一一在列,包括姓名、单位、职务、单位性质、联系方式等20余项。据介绍,这些都是由特约监察网格员于前期深入社区及街道部门,逐人采集录入的。监察员办公室还会定期进行更新信息,以确保实时精准。
同时,系统还录入了全区各街道的23项共205条公权力事项,以便于监察员在办理信访件时,快速比对是否存在履行公权力行为,进而为下一步信访件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确认被反映人的主体身份和行为性质,是我们对监察对象开展信访监督的第一个环节。如今通过系统数据库的关键字查找,就可以实现快速精准定位。”该区第三派出监察员办公室专职监察员易骏说。
此外,该系统还预留了“廉情指标管理”模块。通过一段时间的数据积累,可以将每名监察对象各阶段的日常监督、信访举报、问责处分等廉情指标进行图像化分析,从而实现对监察对象个人廉洁情况的分析研判。
“通过信息化手段,运用‘大数据’思维,力求实现对辖区内监察对象的动态管理,从而进一步推进监察员办公室进行精准化监督。”该区纪委负责人介绍。下一步,他们将在现有系统基础上,探索建立一套区域廉情分析指标体系,将全区各区域、各领域的信访举报、立案查处、“四种形态”运用等情况进行综合比对,作为不同区域开展针对性廉政风险防控的重要依据。
健全运行机制无缝焊接“流程节点”
前不久,该区第三派出监察员办公室收到群众举报,反映汤山街道工作人员朱某(非党员监察对象)在工作日午间饮酒。接到举报后,第三监察员办公室在进行线索初核确定事实后,迅速成立了一支由专职监察员和该片区内其他街道兼职监察员组成的联合审查组,对该案进行立案审查。
“熟人社会问题,是基层监察的梗阻和难点所在,尤其是在开展审查调查过程,经常会受到各种这样那样的人情干扰。”易骏告诉记者,“为此,我们根据省纪委监委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了由监察员办公室牵头、各街道兼职监察员参与的交叉协作办案机制,跳出朋友圈,避开关系网,最大程度减轻人情招呼的干扰。”
据悉,自监察员办公室成立伊始,该区紧扣监督、调查、处置3项主要职责,集中研究确立监察员办公室运行机制20项、规范工作流程7项,制作文书模板58项,初步形成一套架构完整、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基层监察运行机制。同时,建立与监委信访、案管、调查、审理等职能室之间的无缝衔接机制,确保监察员办公室与区监委机关之间的高效运转。
截至目前,该区监察员办公室共梳理问题线索22件,立案3件。
本报记者毛庆 本报通讯员程剑 侯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