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罕见明代锦衣卫腰牌现身 600多年前凭此通行明皇城
2018-11-23 09:2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武侠电影《绣春刀》系列,让很多观众记住了身穿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明代锦衣卫形象,但片中出现的“锦衣亲重”四字腰牌,却与历史原型出入较大。近日,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征集到了一件明初时期的锦衣卫铜质腰牌,为研究锦衣卫的“身份标识”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当年,这些皇帝身边掌握杀伐大权的侍卫亲军,就是凭此符信在宫城四门畅行无阻。

  挂上铜腰牌,600多年前畅行明故宫

  这块明代腰牌的造型如同一个圆形铜镜,直径约8.7厘米,上方铸有云形纹饰,中间穿孔,便于系绳悬挂在腰上,以供随时查验。腰牌正面有“校尉”和“凡遇直宿者悬带此牌,出皇城四门不用”18字楷书阳文,背面则光素无纹。在600多年前的南京,拿着这块牌子,就能畅行无阻地出入明故宫的四门。

  腰牌上标识身份的“校尉”,与锦衣卫有何关系?专家表示,校尉最初是明代皇帝的扈从卫士,属于护卫皇家的“御林军”,明初时隶属于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同时负责卤簿仪仗、传达皇帝指令、传唤官员等事务。洪武十五年,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由将军(初名“天武”)、校尉和力士组成。与历代护卫皇家的御林军不同,明代的锦衣卫有了“缉捕刑狱”的职能,兼有皇家禁卫和皇帝私人“秘密警察”的双重身份。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介绍,此次征集到的腰牌未来将入藏城墙博物馆,而同款腰牌此前仅在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南京明故宫遗址,其材质、正面装饰及铭文都与这次征集到的腰牌别无二致。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国博所藏腰牌背面多了凸凹不平的阴阳双鱼纹装饰,用以检验符契。

  腰牌比绣春刀重要,遗失损毁有杀身之祸

  朝廷官员佩挂牌符,以明确职权和等级的做法,源于元代。明代建立以后沿袭了这一做法,根据不同的官职,令臣属佩带用金、银、铜制作的牌符,除了标明身份,亦作为行使权力的信物。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与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属于平级单位,其最高官员“左都督”级别可高至正一品或正二品,锦衣卫指挥使则是正三品,与大理寺卿平级,仅比正二品的刑部尚书和都御使低一级。

  对于锦衣卫来说,飞鱼服不需常穿,绣春刀也不用天天别在腰上,但有一样东西却必须随身携带,那就是证明自己身份的腰牌。专家介绍说,由于品秩较低,校尉一级只能佩带铜牌,而级别更高的锦衣卫则有用象牙制作的腰牌。腰牌不仅是锦衣卫的身份证明,也是出入宫城等核心区域必备的符信凭证,其配发数量和领取使用都有严格规定。腰牌一旦出现遗失或损毁,会遭来杀身之祸。

  锦衣卫除了舞刀弄枪,还要举仪仗、养大象

  武侠电影中出现的锦衣卫,个个武功超群。但在明代宫廷里,锦衣卫除了舞刀弄枪、护卫宫禁的武将之外,也有不少负责仪仗、甚至驯养动物的文职人员。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掌侍卫、缉捕、刑狱之事”,平日里值守皇城四门,另由将军带领100人在午门(宫城正门)昼夜守卫。但在皇帝举行朝会、巡幸、祭祀典礼等重大活动时,锦衣卫还要肩负起仪仗队的职责,统领1700多人组成的“大汉将军”(仪仗队名称)拱卫皇家。为了做好仪仗工作,锦衣卫里还有专门的分工,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通俗点说,就是负责驾车,举着华盖、扇子、旗子等一众仪仗用品。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拥有缉捕、刑狱等杀伐大权的锦衣卫,竟然还有专门养大象的工种。在明朝,大象是各种大型祭祀庆典活动中“以壮观瞻”的必备动物,最多时一次要用到31头大象。作为保障仪仗工作的一部分,锦衣卫下设驯象所,“领象奴养象,以供朝会陈列、牵撵、驮宝之事”。

  本报记者朱凯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