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猩猩在一起。”近日,国内外“大咖”云集的中国动物园猩猩饲养管理研讨会上,“洋面孔”林伊博士正用流利的中文发表致辞。
林伊是个“追猩人”,他19岁曾搬入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居住,与猩猩结下不解之缘;后辗转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地进行动物学研究。他爱猩猩,个人网页的封面大图就是一只生活在森林中的红毛猩猩;他爱中国,4年时间走访了国内183家动物园,为“追猩”,也为保护野生动物呼喊。
“追猩”:19岁搬入印尼森林一住几个月
林伊目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兽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还是这所大学附近一个动物园的实验室主任。他通过基因组和计算方法对野生动物尤其是红毛猩猩进行研究保护。此前,他在加拿大、苏格兰等地求学,并在英国剑桥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林伊对猩猩的热爱由来已久。19岁那年,他就进入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的一个国家公园,住进森林中的小木屋达几个月之久。他跟踪猩猩们的生活,记录它们的“衣食住行”。
住久了,林伊与这些猩猩之间也彼此相熟。一次,当他科考时,一只母猩猩突然从他背后的树上跳下来,抓住他就往森林深处走。林伊吓坏了,一点也不敢乱动。后来,母猩猩在森林里坐下,直接把一只猩猩宝宝丢到林伊手里。林伊只好当起“保育员”的角色,任由猩猩宝宝抓着他的头发和眼镜玩耍。直到20分钟过去,母猩猩才把孩子带走。
“我认识它有几年了,我猜那是因为带孩子实在太累,它想找个帮手,看我还算可靠。”这段与猩猩的“亲密接触”,是林伊科研生活中的难忘片段。
在印度尼西亚研究期间,林伊鉴别出了世界上最大的猩猩种群。
绘“谱”:基因测序为中国猩猩“验明正身”
猩猩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7%,但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消息,因为人类无序扩张和栖息地丧失,野生猩猩距灭绝仅有一步之隔。
上世纪90年代,科学界将猩猩分为2个种,婆罗洲猩猩和苏门答腊岛猩猩。但在此前,动物园饲养时对它们没有进行区分,于是在繁殖时产生了“混血”猩猩。林伊认为,“混血”后代有可能出现健康和生殖等严重问题。
2013年,林伊成为中国科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开始致力于在中国扩大红毛猩猩的基因数据库,并以此来最终判定每一只的血缘。他先后走访了中国183家动物园,并与其中上海、南京等饲养猩猩的动物园合作,共同采集数据,进行基因测序。
在长达4年多的研究中,林伊的基因测序鉴定了国内动物园中几乎所有的猩猩种。我国动物园猩猩种群谱系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圈养猩猩种群数量有34只,其中雄性猩猩21只,雌性13只,34只猩猩中有2只是杂交个体。以林伊的研究成果为依据,动物园可以合作进行纯种繁殖,避免杂交个体继续繁殖,使中国的红毛猩猩种群得到可持续发展,让物种得以健康延续。
国际合作:发布猩猩饲养管理指南
昨天,2018中国动物园猩猩饲养管理研讨会闭幕。为期4天的会议中,7名美国专家与全国36家动物园的80多名工作人员齐聚,交流猩猩饲养管理经验。会上,由林伊等外国专家及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主编的《猩猩饲养管理指南》发布。
过去2年里,国内外诸多专业人士投身于这本《猩猩饲养管理指南》的编写。除林伊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动植物园梅根、美国动物园和水族馆协会猩猩物种生存计划管理顾问卡罗尔、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保护教育主管白亚丽等参与主编。手册从猩猩进化分类入手,讲述了野生猩猩保护现状及动物园猩猩社群管理、丰容、营养等,还配有大量图片及二维码,可以扫描后观看视频。
中国动物园协会副会长谢钟介绍,我国动物园饲养猩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积累了大量知识和经验,但始终没有一本实用工具书问世。虽有各种技术交流,但各个动物园对猩猩的饲养管理还处于自行探索、研究的状态,可供借鉴的资料和数据很少且零散,此次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和美国动物学家、动物园工作者合作编写的指南,正填补了这一空白。
“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是中国最优秀的动物园之一,很多方面也走在国际前列,这是我们跨国合作的成果。在猩猩的饲养管理上,还没有任何其他语言版本比这个手册更全面、更完整。未来,我希望这本手册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林伊说。
本报记者张源源
本报通讯员陈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