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主人把我们这些躺在箱子底、柜子中、抽屉里几十年的老物件找出来,注目凝视,一一展开,轻轻抚摸,并分门别类地登记在册,装进统一制作的档案袋里,整整齐齐地排列在书橱里。不知为何?”这是《会说话的档案》一文的首句。该文用拟人化手法讲述老物件的故事。10月16日,柯传华接到来自北京的电话,被告知自己的文章《会说话的档案》荣获全国“档案见证改革开放”征文三等奖,他这才想起来3个多月前自己写的那篇文章。
7月16日,柯传华接到朋友的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参加征文比赛,朋友所说的征文比赛,是由国家档案局主办,围绕“档案见证改革开放”主题,讲述档案背后有关改革开放的故事以及新时代推动档案事业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创新举措。
柯传华把家中的老物件翻了个遍,将它们分为6类,分别是:照片影像类、工作成果类、证件荣誉类、亲情交友类、契约及票证类、医疗健康类。素材是有了,文章该怎么写呢?如何表达档案见证改革开放这一主题呢?“档案如影随形,是我们生活、生产的见证,它们也是会说话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无声的证明。”柯传华决定,要以改革开放40年为经,以家庭生活变化为纬,叙述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单元,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所经历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
“你看这个,是1987年的自行车车牌,那个时候自行车和现在的私家车一样,是需要车牌才能上路的,想买辆自行车可难了!”柯传华笑着指着盒子里的一张白底蓝字的车牌说。记者看到,上面显示车牌号“065955”,由当时的“江浦县公安局”制,除了车牌,还有一张已经泛黄的自行车车证,“这不仅仅是一个车牌和一张车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看见档案仿佛就看见昨天。”
“我们的主人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你看他对我们那专注劲儿。”“我是工作成果类,我有话要对大伙说。”“哎、哎、哎,还有我们医疗健康类”……近3000字的文章,无不体现着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记者了解到,7月份浦口区档案局向全区广泛征稿,共选出8篇优秀作品报送江苏省档案局参加全国征文活动。“经过征文评审会的初评、中评和终评3个阶段,柯传华的征文最终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浦口区档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本报记者鲁舒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