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市民中心13日来了一位特殊的“领读者”——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由南京市全民阅读办、江宁区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指导,江宁区全民阅读办、江宁区文化广电局主办,江宁区图书馆承办的“书香江宁·领读者”——敬一丹阅读分享会,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敬一丹以自己新书《那年那信》为引子,分享了书中故事和人生感悟。
来宁当“领读者”感受南京书香氛围
这次在南京走上舞台当起“领读者”,敬一丹的感觉新鲜又特别。“在全国那么多城市中,如果要说哪座城市会因为书香而让我印象深刻,南京就是。在南京与读者交流很舒适,交流的问题都很有深度。”敬一丹说。
敬一丹“领读”的是自己的新书《那年那信》,全书共30个篇章,她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她小时候就发现,家里床下有个木箱子,里边放着妈妈爸爸的信。这种留存习惯影响了子女后代,家里的信越来越多,到近年整理时已有1700余封。对比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代,那邮筒上绿色的记忆,那手写的、穿山涉水历经寒暑保留下来的信件,不仅仅只是一种纪念,更是一种在字里行间、岁月更迭中的回望。在敬一丹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退休之后连出3本“怀旧系”图书
和主持《焦点访谈》时的冷静睿智不同,分享新书时的敬一丹,讲起书中的一个个故事,温情又动人。敬一丹说,家中所有的信,都是她的妈妈一封一封整理的,最后整理出厚厚两本“家庭读物”,取名《我爱我家》。《那年那信》就是在妈妈整理的基础上做的,“看家书总是让人又哭又笑,写这本书的过程也是,有泪有笑。”
从央视退休之后,敬一丹接连出了3本“怀旧系”的书:《我遇到你》《我末代工农兵学员》和《那年那信》。“过去我通过话筒、通过镜头,表达的是公共话语。退休以后,通过文字,更多的是个人化的表达,以比较沉静的心情回望过去,无意之中形成了‘回望三部曲’,这顺应了怀旧的心情。”敬一丹说,但她也不仅仅是怀旧,“我很担心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给忘了。”长辈的经历、家族的历史是家族凝聚的见证,她有责任记录下来,扮演传承和接力的角色,将故事传递给家中更小的孩子。作为一名媒体人,记录也是她工作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我记录时有一个特别强烈的愿望,我希望曾经让我流泪的记忆都不要冲淡。这些记忆里裹挟的力量,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写信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感
《那年那信》带给不同年龄的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敬一丹说,自己的父辈和同辈回头看那些过去的事情,能有所共鸣。但她希望有更多的“80后”“90后”“00后”也能读这本书。书中故事的时代背景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陌生的,她希望年轻人能够从家庭的小故事了解到时代的大变迁,从感性书信中得到理性认识。
如今人们交流,大多用微信、QQ等社交网络平台,写信还有必要吗?敬一丹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她希望,在微信时代,能有更多人再次提起笔写信。“一种行为慢慢失去的时候,你会越发觉得它很宝贵。”她说,虽然微信同样能起到凝聚家庭成员的作用,但写信代表的是一种仪式感,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孩子十八岁成人礼、父母结婚纪念日,可以通过书信传达自己的心情和对家人的爱。
本报记者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