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给我拍美美的照片,还爱护我,老师我爱你!”“老师教会我知识、传授我规则,谢谢您!”“每天一大早,远远就看到您站在门口等孩子,还亲自带学生看病,有这样的老师我们家长放心!”……昨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一场名为“美丽西善、感谢有你”的专场庆祝活动在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岱山新城西善花苑小学举行。来自该街道、各社区的所有领导全部出席,和居民代表一起为辖区的中小学、幼儿园老师过节。开场伊始,现场播放来自学生、家长、社区、街道各方的祝福短片让在座的老师们心头暖暖。更让大家深有体会的是,通过一年多“向善家长学堂”系列课程的开设,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难题在保障房片区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成为助推社会治理、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居民素质的有效尝试。
一笔40万的账
让居民受教育怎么算都值
提到岱山新城,大家都知道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4万多套保障房在未来几年将让这里成为一个人口总数近20万的小城镇。但说是小城镇又有别于小城镇,因为保障房片区居住人口以拆迁安置、经适房、低保户、残疾、特殊问题群体以及外来人员居多,社会治理成本巨大。以齐修社区为例,1.5万人的居民总数中,低保户约1000户,两劳释放人员约2000人。在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怎样让这部分低收入且无技能的群体融入社区,提升就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不仅影响到片区的安全稳定问题,更关系到片区发展有没有未来。
“要管理这么大的面积和人口,如果一样要花钱聘人来搞管理,街道宁愿去尝试开课堂。”说这话的是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他向记者算了笔账,在辖区开设面向16所中小学家长授课的“向善家长学堂”一年预计要投入40万,所覆盖到的是片区内8000位居民,花费相当于请大家看了场电影。换成花钱聘人,增加不到10个协管员,不用想都知道能对提高管理效果起到多大作用。“无论父母本身是怎样的社会角色,在传统的望子成龙观念下,都会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有出息。学校鼓励家长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在严于律己的同时,引导孩子积极向上,如果将家长学堂办得有声有色,起到的社区治理辅助效果花多少钱都换不来。”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9月开课以来,向善家长学堂已在片区的7所中小学开设了16次,听课人数达到3200人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中国教育报副总编辑张圣华、著名作家祁智等教育、社会学专家先后到场担任主讲嘉宾,每堂课不用动员都被挤得爆满。不仅如此,在示范课的基础上,街道又特意聘请20余名拥有丰富家庭教育经验的学校教师作为志愿者,以专家授课内容做基础,结合各自实际,形成新的教案,在更广泛的学校针对家长授课。
至于效果,岱山实验小学郭卫星直言已经在不少家长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上产生了影响。“2014年,新成立的岱山实验小学学生一半以上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不足一成。我经常看到有家长穿着拖鞋就接送孩子上下学,见到老师从不打招呼,还当众吸烟。现在你再来看看,以前的现象不仅看不到,连家长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今年,“向善家长学堂”更是成功入选南京市第二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创新案例十佳案例,成为雨花台区仅有的一个。
以提升居民素质为抓手
尝试打造教育小镇
公共配套不足、片区缺乏吸纳就业的产业、商业门类低端……这些保障房片区共有的问题带来了居民对家园文化的严重认同。为改变岱山新城除了超市、饭店就是棋牌档、水果摊的商业机构,去年,西善桥街道举行了岱山新城首场商业招募发布会。不仅迎来了诸如朗驰岱山汽车园、安居福仁高端医养、绿城房地产、初见书房、匠心生活街等项目的签约,也让片区有了一次重构城市品质的机会。
“企业引进来随之就产生了就业需求,但以目前辖区大部分居民的素质几乎无法实现就业。所以围绕片区居民综合教育这个大平台,完全有可能催生一个完整的生态来实现现有城镇的转型升级。”徐立告诉记者,仅以学生培训为例,除了现有的16所中小学幼儿园,明后两年包括金陵中学岱山分校东校区、雨花台中学岱山校区、岱山24号地块小学都将建成投用,由此将带来一个超过6000人规模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衍生出儿童用品、教学用具、休闲娱乐等行业消费。如果再加上片区居民技能培训的市场,可以说是一个犹如处女地般的蓝海。
居民素质的提高、商业结构的升级、公共配套设施的完善叠加总人口的消费需求,如果再算上结合梅山矿区资源已经开始前期规划的综合休闲旅游配套,这些都将助推产城融合的同时,提升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并有效降低保障房片区现有的城市管理成本,为未来的品质提升留足后续发展空间。
“岱山新城西近长江、北临河西,南接板桥新城,东边还有雨花新城以及牛首板块辐射。宁芜铁路、绕城公路穿境而过,未来还有地铁7号线、8号线直达,和奥南鱼嘴地区联通的岱山东、西两条快速路开车不要10分钟。借助这些良好的外部条件,围绕综合教育的大平台,岱山保障房片区完全有可能打造成一个模式新颖的教育小镇,并最终实现片区的品质提升。”
爱南京南京晨报记者 陈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