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公益夏令营吸引80多名儿童参加 昔日"流动儿童"如今传递爱心
2018-07-16 09:26: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7月9日,由公益组织南京协作者主办的第11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在建邺区莲花北苑社区开营,吸引了周边80多名“流动儿童”参加。整个夏令营将持续一个月,孩子们可以免费参加“安全童行”“小小公益调研官”“我是理财师”“公益演说营”等特色活动。

  在此次夏令营的志愿者队伍中,有一些曾经受过社会各界帮助的流动儿童,他们成长为志愿者,为此次活动提供志愿服务。当天,记者采访了部分昔日的流动儿童,听他们讲述爱心传递的故事。

  王瑞海:从农民工成长为专业社工

  “社会工作就像黑夜里的路灯一样,不仅照亮我前行的道路,同时在我到达一个人生的目标时,又会发现另一个前行的目标,会一直指引我走完人生的征途。”这是王瑞海反复对记者说的一句话。

  王瑞海,南京协作者社工督导,1981年出生于河北坝上农村,做过煤球厂工人,做过送水工、保洁工,从一名农民工成长为一名志愿者,再到专业的社会工作者。

  “我的童年时期受过爱心人士的帮助,后来才有机会走出农村见世面。”王瑞海说,在北京打工期间,他自学了电脑和摄影,成为北京协作者的志愿者,开始帮助更多像他那样的流动儿童。

  2007年,王瑞海加入南京协作者,成为一名专职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南京协作者创建工作,完成了从农民工到专业社工的转变。11年间,他参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实施及督导流动儿童摄影小组、我爱社区我爱家、社区零距离、青奥小记者等有关流动儿童的活动,并负责了“爱在南京和谐建邺”项目、“新市民之家推广”项目、“社区儿童中心建设”项目等的实施,在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务、项目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于雪凤:从受助流动儿童到爱心志愿者

  “走在社区中,你会看到坐在路边写作业的孩子们;你会在废墟土堆上看到游戏的他们;你还会在装饰城的长椅上看到写作业的流动儿童。”于雪凤这样总结她童年的生活环境。

  于雪凤,今年18岁,老家在安徽,4岁的时候就跟着打工的父母到南京生活学习,当时住在建邺区的一个城中村里,如今是南京协作者的一名志愿者。

  在于雪凤的记忆中,她当年所住的社区,聚集了大量流动人口,每个流动人口家庭居住的基本是10平方米左右的出租屋,社区里也没有安全的娱乐设施与场地,垃圾、臭水沟、废墟土堆时常可见。

  “不过,我的童年还是比较幸运的,家门口有个‘新市民之家’,有很多图书可以看,可以打乒乓球,还有社工姐姐辅导作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还能找她们谈心,那里很有安全感,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于雪凤说,她免费参与了南京协作者第一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当时开心得像过年。

  虽然在“新市民之家”只呆了两年,对于小雪凤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后来,于雪凤中学毕业后,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并在业余时间以志愿者的身份,从事服务儿童的公益工作。

  小满:为成为一名公益少年而做好准备

  “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在南京协作者第十一届流动儿童公益夏令营的启动仪式上,小满作为流动儿童代表发出倡议。

  小满,今年14岁,南京协作者“流动书桌助学计划”资助的一名女童,老家安徽,家里姐妹三人,妈妈重病,靠爸爸一人当保安的微薄工资养活一家,多年来小满一直在打工子弟小学就读。

  今年,喜讯降临到这个家庭,因为小满高分升入南京的高中。“我很自豪,今年通过努力,考入了南京市第二十九中,能够继续在南京学习。可是在我的身边,很多老乡就没有我这么幸运,他们可能选择回老家就读,或者上中专。”小满说。

  这个暑假,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志愿者,协作做好夏令营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在成长道路上,有很多的爱心人关心我、帮助我,才有了我现在的成绩。我要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多关注社会问题,多参加公益活动,为成为一名合格公益少年做好准备。”小满表示。

  本报通讯员王晓洁

  本报记者马道军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