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全新体验 博物馆这样实现“超级连接”
2018-05-18 09:44:00  来源:南京日报  
1
听新闻

  数字时代,为观众带来全新交互方式和文化体验

  博物馆如何实现“超级连接”

  今天是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数字时代,博物馆应该以怎样的姿态拥抱“互联网+”,通过与数字技术的连接交融,为公众带来全新的交互方式和文化体验,成为摆在新时代博物馆人面前的崭新课题。

  打破时空限制,数字技术改变交互方式

  足不出户“逛”展厅、360度欣赏国宝文物、除了看图文介绍还能听语音讲解……去年年底,南京市博物总馆打造的首个数字化虚拟导览系统“虚拟小六”,在六朝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作为我市文博场馆首个集展厅游览、文物鉴赏、语音讲解等功能于一体的虚拟博物馆导览系统,该馆千余件馆藏文物中,已有200余件以数字化形式“陈列”在虚拟博物馆,其中20余件精品文物还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了3D建模,让观众可以360度任意视角观看欣赏。

  开设网站发布藏品信息和服务导览,是博物馆与数字技术牵手的初级形态。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博物馆的数字化探索也开始从“鼠标”转向“指尖”。近年来,南京大多数博物馆都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社交平台与公众建立更直接、更紧密的联系,博物馆与公众的交互方式,也从传统的实地参观,拓展出微信语音导览、扫码“读”文物、VR虚拟漫游等全新的数字化手段。

  市博物总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虚拟博物馆等数字化交互方式,让博物馆摆脱了地域、门票、开放时间等种种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与公众建立连接。总馆将逐步在各分馆推广虚拟导览系统,让更多公众尤其是外地人“走进”南京的博物馆。

  连接社会资源,从陈列室变“博物馆+”

  如今的博物馆,早已不是静谧幽深的文物陈列室,她已经变成一座城市的文化客厅,可以是讲坛、课堂、活动室,也可以是书吧、茶馆、戏坊。这样的角色定位,需要一个连接起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资源的“博物馆+”平台,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体验。

  5月16日下午,六朝博物馆的中庭广场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情景剧《南京宝藏》。来自长江路小学的师生借鉴央视《国家宝藏》的节目形式,选取该馆的两件馆藏文物——木屐和错版竹林七贤拼镶砖画作为“南京宝藏”。根据文物特点编排设计的两段历史情景剧,经过学生们的现场演绎,为人们讲述“南京宝藏”的前世传奇。市博物总馆研究员邵磊则作为“国宝守护人”,为学生和观众讲述两件文物的今生故事。

  为什么六朝木屐被称作“谢公屐”?这件考古出土的木制品为何能千年不腐?当年淝水之战又立下过怎样的战功……博物馆与学校的牵手合作,把冷冰冰的文物转化成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教学内容,将博物馆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公共教育资源,拓展成学生的“第二课堂”。

  南京博物院老茶馆的常态化戏曲演出,市民俗博物馆推出的“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夏令营,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的国学六艺体验课……汇聚起各方资源的博物馆,正在成为一个超级连接的文化平台,观众可以看展览、赏文物,也能尝美食、做手工、听讲座、看演出。参观博物馆,就像逛“文化MALL”一样,已经成为城市的一种生活方式。

  数字化不是“赶时髦”,而是文化再创造

  “超级连接”,为博物馆的未来赋予了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为博物馆人和数字技术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跨界合作机会。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认为,在席卷而来的数字浪潮中,博物馆不能把数字化当作“赶时髦”,而是应该着眼于运用数字技术这一新工具,进行新形势下的文化再创造,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从近年来国内博物馆的实践来看,与数字化的融合探索主要体现在观众服务领域,如虚拟博物馆、微信导览等。这些数字化产品的确开辟了博物馆与公众对话的全新模式,但考虑到国内博物馆现代化管理水平偏低等短板问题,利用数字技术练好“内功”同样重要。

  比如,建立博物馆数字信息平台,针对运营情况、展览人气、社教活动、文创产品等收集大数据,为博物馆收藏、研究、展示和传播提供参考,同时也能为公众提供更加精准、对味的文化服务。

  本报记者朱凯

标签:
责编:潘军艳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