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南京独特的自然禀赋。近几年来,围绕水环境治理,南京不断破题——消除黑臭水体、实施雨污分流、提升水环境质量、保护水生态资源……南京正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5月16日,河长制暨水环境提升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促进水环境整治提升,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全市重点河湖全都有了责任人,河长制的实行,将为南京治水打开新局面。
1082个重要水体
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
5月16日,南京市召开全市河长制暨水环境提升工作会议,在全市落实河长制管理,推进治水工作。会议明确了南京1082个重要水体全部纳入河长制管理,全市2875名党政干部分别担任市、区、镇街和村社级河长。
全面推行河长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措施,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水安全的制度创新。2017年3月,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制定《南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构建了市、区、镇街、村社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形成了以上率下、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今年3月,南京下发《2018年度南京市河(湖)长制管理工作要点》,明确今年的河长制管理工作任务。
今年,南京将进一步健全河长制组织体系,严格执行考核问责机制,除了河湖,小微水体也要有河(湖)长,确保全市所有的河湖库塘溪任务包干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绩效考核到人。河长管的不仅仅是河道污染治理,而是统筹河(湖)全部工作,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防汛安全、节水等,都由河长负责。以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为基础,今年我市除了继续在整治黑臭水体、提升重要水体水质、改善水环境方面继续攻坚外,还将加大对河湖水资源的保护,防控水污染,沿江工业企业、码头、船舶运输,河湖水产、畜禽养殖等都将进行专项整治,为河湖“减负”。
1082个重要水体包括821条河道(段),251座水库,10座湖泊,2875名河长中,市级河长18名,区级河长232名,镇街级河长949名,村社级河长1676名。18名市级河长分别“认领”的河道主要以跨省重要河道国考河道、重要河湖为主,分别是水阳江、秦淮河干流(西北村至东山大桥段)、滁河(六合段、江北新区段)、明御河、玉带河、天生桥河、石臼湖、清江河、清江东沟、秦淮新河(东山大桥至秦淮新河入长江口段)、中保河、中保北河、向阳河、外秦淮河(东山大桥以下至外秦淮河入长江口段)、友谊河、百水河、玄武湖、固城湖、内秦淮河北段、内秦淮河东段、胥河、内外金川河、工农河、秃尾巴河、滁河(浦口段)和七里河等。各个区和园区由党政一把手担任总河长,区领导担任重要河道河长,同时明确镇街、村社级河长。
河长制,统筹黑臭河道整治
实现常态化管理
南京已经完成了150条黑臭河道的整治,建成区已基本消除黑臭水体,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把消除黑臭河道的范围扩大到郊区农村,全市域范围内消除黑臭水体。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全面实行河长制,河长除了对黑臭河道整治工程全程统筹把控,更需要加强对完成整治后河道常态化管理,杜绝黑臭反复。
据了解,前段时间我市组织水务、环保专家对部分完成整治的河道采取“回头看”,发现部分河道出现返黑臭现象。今年是黑臭水体整治的收官之年,全面实行河长制后,南京将高质量推进黑臭河道整治,确保全市域黑臭水体得到全面治理,还要把整治后的长效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像抓作风建设一样抓后续管护,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整治成效,达到长治久清。
怎样进行常态化管理?首先是要明确标准科学管。市水务局要尽快针对整治后黑臭水体的长效管护制定标准流程,加强对各区、各相关部门的业务培训,把握好各项工作的技术要点和标准要求,确保河道整治效果经得起检验。其次是要健全制度依法管。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围绕工作中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一批水环境治理与管护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形成严明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惩戒机制,推动、引领和保障黑臭水体整治成效。第三是要严格环保执法监督,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推动监管执法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精准打击、铁腕治污,营造环境违法“不敢”的氛围,为“不能、不想”奠定基础。要发动群众共同管。市民群众对身边的河道水质最关心,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很高。要注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到河道管理中来,当好河道监管的“千里眼”“顺风耳”,努力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
河长们要做什么?
八大问题要重点解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中央、省深化水环境治理要求,积极回应市民百姓对水环境提升的期盼诉求,出台了一系列治水政策和举措,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加强保护和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共完成了150条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实现了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
不过,我市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依然较多,治水形势严峻。河长们首先要认清问题形势,要重点解决好以下问题。
一是断面水质达标。外秦淮河、金川河、北十里长沟、城南河等国省考断面,要制定切实可行方案,改善水质,水质达标的断面要达到稳定达标要求。
二是黑臭水体治理。确保今年底实现全市域基本消除黑臭水体,落实长效机制,防止黑臭反复。
三是雨污分流建设。目前,全市已经实现雨污分流的面积约298平方公里,仅占需实施面积的74.1%,接下来要继续攻坚、加快建设进度。要尽快启动全市管网普查工作,解决好错接、乱接、漏接问题,并建立长效管控机制。
四是污水下河问题。全面查清入河排污口,对污水下河“零容忍”。
五是污水处理效率。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合理布局污水处理厂设置,实现互联互通,科学处置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坚决避免“二次污染”。
六是饮用水源地环境隐患。截至4月底,我市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还有17处没有完成,被省环保厅通报,要按照问题清单逐一整改。
七是违法占用河道岸线。我市河道范围内围垦、与河(湖)争地、乱占滥用等现象还比较多,部分临港企业抢占岸线,港口功能布局散乱,要开展河道岸线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对违法侵占或破坏岸线资源等行为,要坚决从重从快从严查处。
八是生态补水能力不足。一方面,要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尽快打通断头河,恢复各类水体自然连通,形成水系自然循环,让水“流”起来;另一方面,要实施“引水畅流”工程,想方设法加大生态补水量,保证河流的生态、景观水位,让水“活”起来。目前,全市主城水系调水主要通过引流补水、污水厂再生水补水、清洁水补水三种方式,日补水能力为413.7万吨。今年,要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确保日补水能力达到805.7万吨。
河长制,
怎样保证责任落实到位?
全面推行河长制,加快水环境提升,是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力抓手,也是一项关联度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整体联动、一抓到底、久久为功。全市各级河长、各个条线、各个板块将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各项工作,努力守好“责任河”。
四级河长各有分工
市、区两级河长重在抓统筹,牵头制定完善责任水域治理保护的总体目标、年度任务和工作方案,对分管河道的问题症结,对各类项目推进中的突出困难,对跨区域、跨部门的重点工作,对责任分工不清、管理主体不明的“空白”领域高位协调。
镇街、村社两级河长重在抓日常,重点围绕沿河村民、居民群体,加大河湖保护宣传教育力度,扎实开展好责任水域常态化巡查、保洁、护堤等具体工作,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各类问题,第一时间制止违法行为。
各级河长办作为河长的参谋助手,要发挥好组织协调和平台枢纽作用,交办、督办河长确定的事项,高质量指导检查、督促协调全市骨干河道、重要河湖全流域管理工作,从严对下级河长制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确保落细落实落到位,真正实现“河长治”。
职能部门抓好管水治水“分内事”
实行河长制,并不是以河长和河长办来代替职能部门的工作,而是要让职能部门更有压力和动力。
相关部门和条线要按照职责分工,高质高效抓好管水治水的“分内事”。水务部门要牵头负责水环境质量提升、黑臭河道整治、入河排口整治、污水主次管网建设、污水管网排查修复、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水系连通及引水补水等各项工作;环保部门要牵头做好重点断面水质监测与评估等工作;城建部门要牵头成片成体系推进片区雨污分流工程等工作;农业、交通等部门要分别牵头实施农业种植、畜禽水产养殖,以及水上交通船舶等污染整治工作。这些工作任务重、战线长、相互交叉、千头万绪,不仅需要牵头单位强化主体责任、发挥主抓作用,配合单位也要积极作为、主动担责、协调推动,确保每一项工作都有具体细化方案,都有专人负责、专人推动、专人落实。与此同时,对于河长根据分管河流的现实情况,提出的“个性”问题、交办的具体任务,各职能部门也要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各个河流湖泊得到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理。
治水效果要考核河长
河长制归根到底就是责任制。让各区党政“一把手”担任总河长,负起辖区河长制组织领导和推进工作的“第一责任”,就是为了把属地责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区各板块要把河长制和水环境提升相关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之一,放到发展全局中统筹考量,切实变部门分头治水为党委政府统筹治水。
检验主要领导有没有真正扛起责任,主要看五条:一看有没有把这项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每周调度、紧盯不放;二看有没有沉下心来去研究、去琢磨、去推进;三看有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协调问题,尽最大努力解决问题;四看有没有把责任落下去、把压力传导下去;五看水环境治理有没有见到实效,水环境质量有没有切实得到改善。
按照省里出台的河长湖长履职办法规定,市级总河长巡查调研每年不少于2次,区级总河长巡查调研每年不少于4次,总河长原则上每年主持召开1次河长制工作会议。
河长制和水环境提升工作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体系,对工作不力和工作滞后的,要坚决约谈问责;对违反水环境有关规定的行为,要坚决打击查处,真正做到铁腕治水、重拳治水。
南京日报记者江瑜/文 崔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