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着2500年的建城史,地上地下都是宝贝。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更新扩容,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对地下文物保护带来的压力不断加大,建设前依法开展考古工作的任务也日趋繁重。
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好地下考古成果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成为新时代文物考古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工作量激增,积压勘探项目面积达150万平方米
“先考古,后用地”,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地下文物的基本理念。
《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规定,我市划定的15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或占地5万平方米以上的用地(建设、土地收储)项目,在建设或出让、划拨前,应当完成地下文物考古勘探工作。
近年来,随着高淳、溧水撤县建区,国家级江北新区获批建设以及南部新城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发展不断提速,“考古跟着建设跑”成了常态。
文物考古的工作量有多大?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胡宁向记者出示了一组数据:2012年,我市考古勘探面积为210万平方米;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已增加到738万平方米,面积相当于1.5个玄武湖。
考古工作量的爆发式增长,已远远超出现有考古机构人力物力的负荷水平。目前,南京市考古研究院是唯一一家具有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格的市属考古研究机构,在编人员只有数十人,出土文物整理间与临时库房面积不足300平方米。市考古研究院专家告诉记者,由于人手不足,2016年积压的建设前勘探项目有20项之多,勘探面积“缺口”达150万平方米。
面向全国开放考古市场,勘探服务外包提升考古工作效能
去年3月,我市出台《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加大考古工作开放力度,打破地域和体制限制,通过招投标方式,面向全国吸纳更多的考古资质单位参与本市考古勘探工作。
意见出台后,市文物部门面向全国招标,一次性引进了18家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考古机构和民营考古勘探公司,建立了“考古勘探外包服务库”,参与我市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
为了提升考古工作效率,市文广新局制定了《南京市考古勘探单位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对考古勘探工期提出具体要求:在现场具备勘探条件的情况下,勘探工作时限原则上按照每1万平方米不超过7天计算,最长不超过60天;国家及省、市重大项目及获批绿色通道的特殊项目应在30天内完成。
来自全国各地“生力军”的加入,极大改善了我市考古勘探力量不足的问题。据统计,2017年,我市已开展考古调查勘探申请项目211件,总勘探面积达176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倍多——不仅还清了“欠账”,而且没有任何勘探项目积压。
多部门联动衔接,提前考古让出让土地成“建设净地”
保护地下文物,需要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高效顺畅地衔接好考古、规划、建设等工作程序。
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的要求,市文物部门与市土地储备部门积极对接,根据2017年出让土地计划,制定针对性考古工作计划。所有具备考古条件的进件项目,都能提前按时完成勘探任务,部分有地下文物发现的项目也能保证在土地正式挂牌前完成考古工作。
此外,市文物部门还与市建委联合推进市重点项目联动工作机制,确定重点项目配合开展考古工作计划,在进入审批前完成考古勘探任务,提前解决项目建设与文物保护可能产生的矛盾。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已基本做到在土地出让之前,完成用地的考古勘探、发掘和保护工作,让出让的土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净地”。
近年来,按照“科学考古、超前考古、开放考古、依法考古”的要求,我市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多新发现、新成果,年均出土文物标本3000余件(套)。2017年,尚书巷道路北延项目发现的夯土基础、碑亭巷南朝遗址、牛首山怀庆大长公主墓及普德寺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展现古都历史文脉的重要实物见证。
本报记者朱凯